桃花潭之行 桃花潭在泾县西南四十公里,是青弋江上游的一段,丙戌孟夏,吾与好友L君、X君,相邀到此一游,上午八点从宣城出发,九点到达泾县,在汽车站突然遇到了老同学Z君,Z君是桃花潭人,在宣城工作,正准备搭车回家,于是同行。 人称泾川百里画廊,沿公路南行,过黄村,到安吴,两岸呈现出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路两旁粉墙黛瓦的老房子,展示着岁月的沧桑,而横亘路西的青弋江引水灌渠则显示了现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过了溪口,眼前的青山绿水让人倍感凉爽,沿着山脚行了约十分钟,就到了桃花潭镇,镇的驻地水东翟村,历史上曾是泾西南一个千灶万丁的大村落。 在Z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北的翟氏大宗祠,宗祠占地3500多平方米,被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华第一祠”。远远望去,宗祠极为整饬,前后三进,白墙黑瓦,却没有马头墙,这是因为宗祠建在空阔的田野上,周围没有其他建筑,无须防火的缘故。门楼是一座栅栏式建筑,显得古朴简约,和徽州一带的宗祠大门普遍做成五凤楼形式不同。一进大门就看到两旁立有石鼓的正门,上挂匾额“江南名族”,这是万历年间,宁国知府擢宣城进士高维岳所题。二进院落,大厅极为敞阔,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开会,巨大的门柱称起高高的廊檐,让人感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威严。不过现代人大修祠堂时,把祠堂内的立柱都油漆成了过去只有皇家和孔庙才能用的朱红色,显得不合法度,我认为这是文物保护中的一大败笔。三进是天井,后面就是享堂了,享堂有上下两层,也很敞阔,祖宗牌位已经不存,堆放着整修时从宗祠各处取下的扁额,其中有一块明朝的扁“江浙儒宗”,充分证明古人也把皖南一带视为江浙地区。有的扁利用率很高,明朝人写过之后清朝人接在覆盖在上面写,这使我想到北京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时也只是反过来重写一下,足可见古人的节约意识。大宗祠左侧还有一个小堂,布置犹如家居客厅,可供会议主持者休息和小聚用。宗祠东三百米有文昌阁,是四层楼的亭式建筑,第一层悬挂明代文征明书写的巨大扁额,“盛世文明”,苍劲有力。 中午,Z君招待我们吃饭,听当地人说话也不是很难懂,这和与我以前在泾县查济村听到的难懂的方言有不很一样,但方言志上记载泾西南包括查济、厚岸、包合、茂林、翟村同属宣州吴语石陵片,可能是桃花潭地处交通要道,语言的演变快于查济吧。 下午我们沿翟村老街走到桃花潭畔,在古踏歌台旁的一户人家喝了碗绿豆汤,顿觉心气舒爽。摆渡过河,登上怀仙阁,桃花潭和水东翟村尽收眼底。天气炎热,我和L君准备下河洗澡,可一踏进水中冰冷刺骨,于是打消了畅游的心思,撑船的师傅说:“这里的水是陈村水库大坝放下来的底层湖水,流到此处不过十里路”,难怪温度如此之冰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三人前来,虽然没有诗仙李白当年的风度,却也遇上了好客的汪伦,桃花潭——真的是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