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 [转贴 2006-12-11 22:13:21] 西递村,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源乡,位于黄山山脉南麓,距县城东8公里, 黟城至潭口公路从村庄西北经过。这里"山多拱秀,山势西流。有东阜前蹲,罗峰遥拱,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石如金,风潆水聚,土原泉甘"。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石之东,西之西,故名西递"。清著名学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记》中云:西递系因是府(徽州府)西,曾设"铺递所",故名西递。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了。全村现存有明代民居建筑l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 村落布局: 西递村建筑布局合理,风貌独特。西递村由正街、横路街、后边溪3条街道和40多条胡同及2条穿村而过的水溪将居民住房隔成井然有序的方块,路面全用青石板铺成,逶迤蜿蜒。一幢幢古民居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家家青石门坊,粉墙青瓦,飞檐翘角,气势轩昂;高墙深巷,曲径通幽,古朴典雅。 主要建筑: 胡文光牌坊 建于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敬爱堂 西递现存最大的祠堂,面积达1800平方米,是典型的徽派砖木结构建筑。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分上下两庭,中间有大型天井。现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追慕堂 建于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的黟县大理石制成,极为壮观 西递村位于黄山脚下,古黟县城东8公里的一片豁然开朗的山谷中。鸟瞰全村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组成一艘乘风破浪的艨瞳巨舟。与之比肩航行的是背后群峰组成的另一列庞大船队。 西递村充满了田园诗般的韵味儿,清代诗人曹文埴有咏西递诗描绘它: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如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西递这个听起来有点古怪的村名的由来,一说是此地曾为徽州通往金陵的古驿道设过驿站,称西递铺;还有一说是因中国的水系都是西水东流归大海,而这里两条纵贯全村的溪流却是出奇地自东向西潺潺流淌,于是取东水西递而得村名。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 ( 公元1049--1054 ) 年间,屈指算来距今已经已近千年了。村里的人大多姓胡,是胡氏宗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然而胡氏真正的祖上根本不姓胡,那么他们究竟姓什么呢? 采访 胡晖生:咱们这个西递村呢,建在北宋的皇佑年间,离现在有九百八十多年,这个村庄的大部分村民都是姓胡的。原来他们都不姓胡,是姓李的,是李世民的后代,李世民的第十二代孙子叫李晔,唐昭宗,唐昭宗当时手下有一个臣子,大臣叫朱温,朱全忠,朱温叛乱以后就把唐昭宗杀掉了,唐昭宗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当时就拜托大臣胡三公(胡三纳),拜托他从皇宫里偷偷地抱出来的,一方面为了感恩铭德,一方面是为了保密,胡三公就把唐昭宗的儿子带到了他的老家,叫江西婺源考水村,婺源原来和我们是一个省的,都属于徽州,老徽州,以后划到江西去了,到了婺源以后,胡三公就精心培育唐昭宗的儿子,把他取名叫做胡昌翼,到了以后他(胡昌翼)考取了进士,胡三公就告诉了他的身世。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胡三公,义祖胡三公的像,所以没有胡三公也就没有李世民,唐昭宗的后代了。这是我们的世祖明经公,文成公,字子伟,生了六个儿子,我们是壬派,令极公,壬派就迁到西递来了,北宋皇佑元丰年间,举家迁居古黟西递村,为从婺源考水迁居西递之始祖。过去许多专家和学者就问过这些问题,我也接触过他们,为什么老祖宗把家搬到西递来呢? 徽州古村落的选址,主要还是靠风水师来进行选址,风水师他要抓住几个要点,是寻龙,侧水,点穴,察沙,这四个方法来进行 一,寻龙,即选择山形地脉,村庄要背靠祖山,面对案山,前低后高,左青龙,右白虎,使村落藏于群山环抱之中;二,侧水,即要注重选择水源和水质,即使地处无水区也要以人工开渠引水,来弥补山川形胜之不足;三,点穴,即要有一个容纳生存适宜的空间,村落布置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穴位;四,察沙,即选址要避开自然灾害又要易于防御外来侵扰的地理,地势条件。村落的建成还必须具备这样的功能,一,使饮则有水,耕则有田,筏则有薪,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二,即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能防御外来侵袭,使村落能安居乐业;三,不仅能满足眼前的居住条件,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扩延用地,有千灶万丁的容纳余地;四,山有竹木之秀,水有银带之美,春华秋实,四季丰硕,能构筑田园诗般美丽环境。 拿我们西递村这个村子的选址来说,在《新安民族志》里就讲得很明确了,所以它的村落选址也基本上根据风水师讲的这个选址方法而来的。 西递村至今保存完好清明年代的府第宅院尚有 120 多幢,仰头是棉亘不断的层楼叠院、高脊飞檐,俯首是一条条曲径通幽的清石深巷。正是这些历经千年百代岁月洗濯而依然昂首云天的封火墙(俗称马大墙)。深沉凝重各具神态的门罩,门楼,令人叹为观止地镶嵌在一座座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饰。它们陈旧而古老的存在才体现了今日西递村永的历史价值,才给今人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观赏与研究的宝贵财富。 徽州建筑基本上有两大派系,一种是官式建筑,一种是民居,官式建筑它的特点基本上是以中轴线来分割的,所以它的建筑体量比较大,大门基本上是外露的,民间的住宅以商人为主,所以有一个财不外露的讲究,一般的建筑处理门都是以侧门进门,但是由于当时的采光,通风问题,没有自然照明,也没有人工的通风,它只有采用天井的形式来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来达到他们的生活居住的良好的环境。也有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说法,事实上还是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 西递村保留的古民居建筑大多为三间四合格局,砖木结构的楼房,这些楼房,有的以造型别致而称奇,有的以用料考究而显高,有的以园林秀美而见巧,有的以装饰高雅而夺目。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厅堂的陈设古朴典雅,一般的都有金匾高悬,八仙桌太师椅摆放有序。中堂靠墙的画条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当中长鸣钟,谐音长命吉祥意,东置瓷瓶,西搁花镜,谐音是平和静的祈福。若将他们整体读出来,便有了终身(钟声)平(瓶)静(境)的美好寓意,中国人文化的深沉含蓄,在这里也可见一斑了。 西递村民居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而且还有许多劳动人民科学智慧的结晶,如耸立苍穹的马头墙,不只是装饰,而且是能起到阻隔密集建筑容易发生的火灾蔓延的功效,所以它的真正建筑名称叫封火墙,又如在这一家厅堂的正中,有一个土空调的设置,打开盖儿,冬天升起的是暖气;夏天拂出的是凉气,用恒温的地气来调节室内的温度真是聪明之极了。 走近西递村,首先映如眼帘的便是在村口傲然屹立,雕凿精湛的胡文光石坊。早年,西递原有十三道这样的牌坊雄列村口,可见当年气势有何等辉宏。不幸的是在文革中有十二座牌坊被毁之一旦,荡然无存。如今这座硕果仅存的胡文光石坊系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公元 1578年)。其时,四品朝列大夫胡文光因政绩显著而被明神宗皇帝恩准在家乡建此牌坊以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世代耕读,生计艰难的西递胡氏祖先,审时度势,便成了跻身徽商队伍的最早成员。由于他们大多熟读经书,博古通今,在商场中善于深谋远虑,比之那些不通文墨的土商憨做生意来,他们往往能取得运筹帷幄,以一获十的暴利。他们成功了,发财了,胡氏24世祖胡贯三一人就经营有 36 家典当,20 余家钱庄,生意遍及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资产折白银 500 余万两,财力居于当时江南巨富的第六位。连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镛都将自己的千金小姐下嫁到西递胡贯三家为媳,财势之大可想而知了。 考据西递村胡氏祖上的发迹,还是离不开文化的底蕴。他们大都是先儒后商,或叫弃儒从商,因之也被雅称为儒商。在他们经商成功之后,仍然不能忘怀倡儒入仕的光环,于是他们便凭借他们的财富,花钱买个一官半职,同样可以光宗耀祖。但是他们也更重视支持,奖掖子孙攻读求仕,只是他们已经比较的开明,认为如果万一读书做官不成,也不必灰心,还可以经商,走他们已经成功了的先儒后商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从徽商崛起的时代算起,西递这艘古商船,历经了商海五百年的航行,曾经停靠在辉煌的码头装满财富,终于也随着徽商的衰微而搁浅沙滩。但是,时至今日,留在这船舱里的丰富文化遗产,仍然是民族的瑰宝。 一些到过西递的外国专家学者,也称它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当我们告别西递的时候,我想起了胡氏祖先在选址西递时风水先生的预言:东水西流,日升月斗,人财两旺,楼上加楼。历史上曾经应验过,当世纪之帆即将驶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还会再应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