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情到痴绝处梦幻西递游 |
[游记]情到痴绝处梦幻西递游 |
2008-05-22 sina.com.cn |
被雨水洇得油亮温润,让人不忍践踏,逶迤婉转向前延伸。两旁是临街的铺面,三二只猩红的灯笼唐突地瞪着闯入的外乡人。墙都是灰白的,门都是原木的,容颜虽因岁月模糊,但透出一种深邃陈旧的美感,仿佛只要推门,你便恍若隔世,坠入如梦如诗般的桃花源时代。 西递有几处代表性的民居,大多是官员、商人和私塾的居所。虽然有富贵和儒雅之分,但每户的门楼、斗拱、窗棂、雀替雕刻的花鸟走兽无不栩栩如生,密密地簇拥,彰显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天井是必不可少的,却都极其狭小,雨水涓涓汇入天井,既有饱容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也有“肥水不外流”之意,俗称“四水归堂”。由于下层不开窗,上层多开几扇小窗。这些古屋多给人以幽暗凄迷之感,犹如一张张曝光不足的黑白照片。苔藓不甘寂寞地占满各个角落,贪婪地收藏跌落的记忆。一方小小的天井里,多设有石桌,桌上盆景花木扶疏,生于当地被称为“百年菊”的小黄花,在雨水中娇嫩灿黄地抢眼,阵阵暗香袭来,将你的思绪从远古中时时牵回。厅堂的楹联也大都有崇文之意。宽大的书桌上还有再现古时情景的笔墨纸砚,仿佛主人刚刚转身,空气中还溢着淡淡的墨香。徽商个个都是腰缠万贯回乡,但绝无暴发的恶俗。“茅屋书声响”的时代虽已过去,但先辈们“处者以学,行者以商”的道理依然尉然成风,至今处处体现着贾而好儒的苦心。它们依然顽强地渗透着后代,路过民居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孩子们趴在昏暗的厅堂里埋头写字,寒风中将镜头对准他们时,也只偶尔抬头,算作礼节,那执着的眼神让人感动的心颤。 村内的小巷是典型的九曲回肠,整个村庄如同一座迷宫。川流不息的人涌动着,来的来,去的去。随行的都是些性情温婉仪态雅致的女子,三三两两,或挽或拥,神情是舒展的,眼神闪射着柔柔的探寻。一不小心我便来到村中腹地,后来才知道当时村中的男人大多经商在外,妇女只能留守家中,这样的布局也是为了防范外人。遥想古徽州“一世夫妻三年半”的古谚,当时留守女子的寂寞岁月可想而知。联想到棠越牌坊和歙县女祠,那些久远的故事附在一座座不会哭,不会笑,甚至至今仍让女性感到来自时光深处的严厉和寒意的石头上,心就如刀割般深痛。牌坊永远是沉默,但它们却也是徽州文化最沉重和最苦涩的一页,当然也是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如果没有这些留守妇女们的忠贞不渝和无端奉献,就不会有灿烂辉煌的徽州古文化和走南闯北驰骋商场的徽商。她们才是孕育优雅文化,繁荣经济的母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22569010004hk.html1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