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随行日记 再登孟良崮 |
[游记]随行日记 再登孟良崮 |
2008-04-10 sina.com.cn |
随行日记----再登孟良崮 2007-06-17 21:39:54 大中小 标签:随笔/感悟 座上宾,午餐自然安排到了市内最好的酒店,丰盛而富有特色,热情更是不打丝毫折扣,好烟好酒好茶一一呈上。主人客人分别按部就班间隔而坐,花生、地瓜、玉米、糁、豆豉、银杏这些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让客人胃口大开,津津乐道;酒酣情浓,行长热情洋溢的迎宾词给餐桌增添了融融的气息,殷殷的祝福是真诚的。虽然平日里感觉领导高高在上的,可真正相处起来,那种自然流露的随意全然覆盖了身份的高不可攀,自有一份真情实感流淌其间。 根据日程安排,16日下午去孟良崮。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而得名。去往孟良崮的路上,简单为客人介绍了孟良崮概况,因为到目的地后还会有专业的导游讲解。但张灵甫及其七十四师的惨败早已耳熟能详,引发了阵阵讨论,成王败寇,各为其主,军人的宿命,功过自有评判。车随山转,夏日的山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层叠的山峦,飘渺的云雾,穿越时空,战火硝烟早已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天然的旅游景区却因着这些而凭添了文化底蕴。转眼之间,蒙良崮三把刺刀组成的枪托标志性建筑已经忽隐忽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随即指引客人观看,由于山路陡峭大弯多,只能坐那种小型的观光车上山游览,敞蓬机动观缆车很便捷自如,赵主任是个特别诙谐幽默的人,在坐稳妥后,还煞有介事地喊了一嗓子:同志们!616纵队挺进孟良崮高地!有人问:为什么编组616啊?今天6月16日啊。呵呵,别说,还真是个好日子吉利数字。我坐在前排,在跟随峰回路转听山风呼呼耳边过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驾驶座前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简单的音符朴实的歌词,逸着一股浓郁的地方特色。老区,红色老区,在这个瞬息万变追求时尚推崇前沿的时代,无论人或事,那些不改初衷不加修饰的淳朴与真实却更显得“物以稀为贵”,“原生态”“返朴归真”一时好象也成为现代人追逐另类感受的热门时尚话题。 在班驳树木的掩映下,一行几十人拾阶而上,往孟良崮高地进发,导游小姐精彩地演绎着孟良崮的辉煌印迹。在一个偏僻的山崖处,赫然醒目地刻“张灵甫被击毙处”,据说下面的狭窄山洞是其藏身之处,却终难逃一劫。据导游小姐讲,每年张的儿孙都会来这里祭奠他,在山上一个摄影图片栏中还有一张据说是张灵甫太太的照片,从照片开,女人身着黑色旗袍,发髻微挽,仪态从容,很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韵。据说张曾古城杀妻,这是二房,张死时她年仅二十,且张死后再未婚嫁。不说这些原配还是偏房,作为女人,逝者已逝,她心中的炎凉悲喜,冷暖自知,已不是外人所能猜测的了。 近观纪念碑,比掩映在山体中更显雄伟高耸,它就那么屹立在山峰的最高处,俯瞰着这片曾经战火弥漫的山崮,它见证着历史沧桑变迁。登临崮顶,客人纷纷在碑前留影,居高临下,侧目环绕地目视着这片葱茏的绿色,如今硝烟散尽,沐浴的是让人心身放松的自然气息,长期禁锢在城市水泥铸就的“森林”中,不仅桎枯了视线,更捆绑了心灵,而置身山云深处,心也舒展开来,虽然多次来过这里,还是粲然一笑,让同事的镜头将这抹愉悦定格瞬间。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eb71f01000aek.html4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