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去年国庆节前夕,我们一行数人过访威海市。抵达后的第一个活动,便是渡海前往刘公岛。此岛,三年前我曾去过一回,但我很乐于旧地重游,是想弥补上次匆匆一瞥的遗憾。 站在轮渡顶层向南眺望,只见约4公里外的那个小岛,就横卧在前方的海面上。它的长度也是约4公里,如一条露出脊背的长尾巴大鱼,正在海上自在游弋。岛上85%陆地为绿色覆盖,环境优美,冬暖夏凉,是避暑、疗养佳地;黄海、渤海各类鱼虾,都从这里回游,因而渔产极丰。它成为旅游胜地,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与甲午战争有关的遗址。 刘公岛其名,不知始于何时,但在民间传说中,它却与一老人刘公救商船于危难的传说有关。善行与美景,和谐地统一于岛名之中,因此为后人所接受,并流传数百年。而此前史籍所载,诸如刘氏别业、刘岛、刘家岛、刘岛山等名字,却随着岁月而被尘封。3平方公里的地面上,住着百十来户人家,过着怡然的海岛生活。小小刘公岛,给后人留下和平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到了19世纪末,日本海军的炮声,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这里的恬静。 岛上的甲午海战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场战争。此馆的创意和设计都很独特,远看如数艘互相撞击的舰船,外观气势宏大,馆内九大展厅,以各种雕像等造型艺术结合现代声光技术,逼真地展示了海战等悲壮场面,让人如置身其中,回到了那段难忘岁月——— 距今110周年的那场海战,以1894年9月17日的主力决战最为壮烈———北洋舰队的将领邓世昌,率致远舰等拼死抗敌,并以受伤之舰撞击敌舰,不幸以身殉国。此战和此后的刘公岛周围的系列战斗,显示了以弱小对抗强大的不屈精神,谱写了维护主权和尊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曲悲歌。 1895年的1月,日本海陆军以3万之众,围攻我山东威海卫。清军将领丁汝昌、孙万林等,率军力战,经多次战斗,屡挫强敌,击伤、击沉敌舰多艘,大挫敌军锐气。敌人于是通过诱降和策反等手段,分化、瓦解清军。丁汝昌终因孤军奋战,无力回天,于失望中自杀殉国。2月17日,日军攻陷刘公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北洋海军提督署里英雄自尽的地方,我立于大义凛然的丁汝昌塑像前,不禁肃然起敬,也不胜感慨———英雄死于外患,也是死于内忧啊! 小小刘公岛,有日军侵占的血色印痕,也有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创伤。1898年5月23日,清政府向日本付清了甲午战争赔款,日军随之撤出之后,英国就于第二天强租了威海卫,连清政府提出将刘公岛分成东西两半由中英两国分管的要求都遭拒绝。刘公岛从此成为英国侵略军的驻地。对该地实行了32年的殖民统治之后,英国把威海卫交还中国,却又强行续租刘公岛10年。国家衰弱,政府腐败,丧权辱国,无能若此,刘公岛可证! 让刘公岛人彻底扬眉的,是1948年12月18日。这天,迫于我解放军的围困,盘踞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终于全部逃离,刘公岛真正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游览刘公岛,如读一章现代史。读水师学堂、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提督署和山顶的北洋海军忠魂碑,每一遗址或景观,都可读出历史的屈辱和辛酸。岛上的旧址新景,都让我流连忘返;那几个牵动着国人记忆神经的日子,更让我铭记于心。我很赞赏威海人,他们因地制宜,把此岛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堪称高明之举。我想,登临刘公岛,凡我中国人,当会铭记一句誓言:毋忘国耻,毋忘忠魂!也会萌起一个信念:兴我中华,强我国家! 我在游览中看到,这里旅者众多,成群结队的,有外地旅游团,有学生、军人,还有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人。当地朋友告诉我,该岛开放20年来(1985年前为军事禁地),游客已达1000多万。我还看到,岛民和外来小贩,在路边自由经商,卖海产、渔具等,我问其中一人:“一月能挣多少钱?”“千把块吧。”据说岛上惟一的村子东村,有七八十户人家,靠养殖、捕捞和经商致富,现在家家都是小康。岛上老人全都有退休金,和威海市工人同等待遇。刘公后裔,衣食丰足,生活无虞,屈辱不再。 翌日清晨,我从下榻处漫步到海边,眺望海上晨景。只见朝阳初升,明媚而和煦。平静的内海海面上,停着无数渔船,每条船上,都插着五星红旗,微风吹过,自由飘舞。对岸的刘公岛,绿色葱茏,怡然而恬静,一派和平景象。我想,这或许才是刘公岛最该有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