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泰山游记 |
[游记]泰山游记 |
2007-08-30 sina.com.cn |
东岳泰山 巍峨东岳泰山,尊居五岳之首,雄峙傲立于山东中部,其主峰——天术峰,海拨高达1524米。 泰山形成于大古代,古时叫“岱山”,又称“岱宗”,自春秋以后称为泰山。它山峻壁峭,峰高谷深,具有拨地通天之势。在碧峰丛山之中,有许多大自然的奇观,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如南麓脚下的岱庙、黑龙潭、普照寺、王母池、红门,山腰的今母宫、经石峪、五松亭,山顶的南天门、碧霞祠、唐摩崖、日观峰、仙人桥、天柱峰,北麓的后石坞、九龙岗等,争相斗妍,吸引着中外游客不辞万里之遥,前来游览瞻仰,以饱眼福。 泰山风景秀丽,四季晴阴变化各异。当晴空丽日,碧空万里,可见群峰拱岱、众山若丘,汶河如带,于清晨可观日出、望东海,于日暮可饱览夕阳返照、黄河耀金的瑰丽景色。若春雨潇潇,白云如银似锦,但见茫茫支海翻腾滚跃,胜观钱塘海潮汹涌。每逢夏季,时晴时雨,时云时雾,变化万千,雨雾中,数峰飞瀑,峭壁生烟,万流俱鸣。雨过天晴,则彩虹辉映,瀑布溪泉光的耀目。登山依峰,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攀山游览沿途,可饱览历代游务诗人颂扬泰山的碑刻石碣。唐朝诗人李白、杜甫都曾来这里拜谒泰山,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 泰山物产丰富,藏有煤、金、磁石等矿藏。山峰上松柏滴翠、槐橡成荫,银杏、苹果、板栗、核桃等干鲜果树遍野飘香,还可采得名贵的何首乌、泰山参等药材,在树丛深谷,常有狐、獾、狸、翡翠、火燕等禽兽出没,尤其是黑龙潭内的赤鳞鱼,更是泰山独具的特产。 泰山的古代建设,巨幅壁画、铜铸泥塑、石刻造象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岱庙的天贶殿和山顶上的碧霞祠,宏伟壮丽,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艺术和独特风格;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刀法简练,功力道劲;天见殿内的壁画,绘有众多的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山顶唐摩崖削壁刻字,篇幅巨大,艺术精巧,此外,秦刻石、汉石表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加上泰山流传的无数美丽神话、传说, 岱 下 寻 古 岱宗坊与红门仅里许之遥,而其原貌,左右古迹环绕,鳞次栉比,蔚为大观。而今除岱宗坊、王母池、红门等仍可目见者外,余惜几已荡然无存!然追其遗踪,根据古籍所记,民间流传,对其旧观作一番寻访、神游,还是极有意义的。 岱宗坊:出岱庙北癯北行约一里为岱宗坊,登泰山者自此始。坊创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重建于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郎中丁皂保篆书坊额。 坊西南旧有凤凰台。据《汉书》记载:“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有凤凰集于泰山”,后因其地为台,台上建亭。清朝初年尚存有土丘石柱,今皆亡。 坊东有酆都庙,内祀酆都大帝,配有冥府15(十个阎王),道经云:“酆都为阴气之主,九地之枢机”,又说“十王中,其七为泰山(神)”,故祀此。有清乾隆帝书“现因果法”匾额。庙内台阶下有古柏一株,柏顶又寄生一桧树,根叶郁藏,俗呼“飞来柏”。庙始建于明宏治14年(公元1501年)。 坊西有体元堂。乾隆35年(公元1770年)迎泰山时,在此做行官,并御书“体元堂”额。院内向多古柏,今皆亡。 坊北路东有三皇庙(今中国旅行社院内)。内祀伏羲、神农、黄帝,本有八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八种神),两庑祀先医。旧时,每逢腊月(农历12月)初8日(腊八节),当法人民皆来此祭蜡。 再北路西为升元观(今林校礼堂南),原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公元1126年)赐额“升元”。元至元22年(公元1285年)张志纯重修,改名朝元观,内祀东华帝,俗呼东岳福神。 朝元观北为玉皇阁(林校礼堂院内),明万历8年(公元1580年)建。这里是白鹤泉的故道,明《一统志》云:“悬崖泻出,宛如垂炼”,《岱史》云:“泉冽味甘,异于他水”,《泰山小史》云:“泉出一天门下一里,水西南流”。又说:“宋建泰城时,曾疏泉引水潆绕城下。城北旧有水道,经岱庙东南出,折而西南,为运舟街,至城西南出,会奈河,入泮(河),归汶(河)。”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有一个名叫封尚章的举人,曾在泉侧建了一别墅,引泉为汉,名封家池。凡达官使臣来泰山者,都在这里宴集为乐。尚章死后,其家人苦于接迎供奉,便用巨釜将泉口堵塞,又立阁于其上。其后多年,每逢夏秋大雨季节,阁旁地下水流犹隐隐如雷吼。其西面有泉一泓,清冽甘美,人谓其支流。乾隆18年(公元1753年),知县冯光宿建石坊于前,额名白鹤,今皆废。 金山:玉皇阁西有北斗殿,明隆庆间建(公元1567-1572年)。再西为人祖殿,祀秦始皇。据《史记》所说“祖龙者人之先也”。后改为痘神祠。 再北为金龙四大王庙(旧址在今林场院内)。内祀南宋殉国者谢绪。谢绪是钱塘人,排行老四,隐居金龙山,宋亡后,投苕水而死。明天启4年(公元1624年)封为“金龙四大王”。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祀此。 再西有青帝观(烈士陵园内)。祀太昊,其庙创建无考。宋祥符初公元1008年)重修,加封为文生帝君,有御制碑,今封存。 青帝观北为金山(烈士陵园北的山头)。明建高真院于上,后改为西眼光殿。殿西有眼光泉,阳时游人多于此掬水洗目,今皆亡。 虎山:自金龙四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门外有井,名涤尘泉。再东北为老君堂(今虎山中学),始建于唐,武则天赐额“白鹤”。老君堂是岱岳观的一角。岱岳观在元以前为东岳的中庙(上庙是山顶的东岳庙,下庙是现在的岱庙),屋宇崇丽,地面宽扩,自语高宗以下,有六帝一后礼佛求福毕于此。庙内有双碑,俗呼“鸳鸯碑”,是将两碑石,下盖下跌,束合而成。碑四面刻字,每面作四、五层,书法不一。唐碑存于泰山者,除唐玄宗纪泰山铭外,唯此碑耳,(文化革命前立在虎山水库西南角的碑亭内,现在封存。)旧时,庙东西夹漳,向多古柏。《岱史》云:赵子昂题刻“汉柏”二字,今树与石皆亡。 岱岳观东为群玉庵,创建元久无考,至唐改名瑶池。内祀王素养。宋皇佑间(公元1048-1053)炼师庞归蒙等居此炼丹烧汞。其后又增置红王殿、观澜亭、吕祖殿等。吕祖殿创建于明朝,俗称“七真殿”,内祀吕祖等七仙。其泥塑神像极为精美,盼顾如生人,世称为名塑。可惜在66年破四旧时被毁。 庵前有飞鸾泉,向东跨漳有王母桥,后改八仙桥。桥东有吕祖洞,传说吕纯阳炼丹于此。洞内有吕纯阳石像。洞上北有飞虬岭,宋焘《泰山纪事》说:“昔日公题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复至,挥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因名飞虬云”。 洞北漳水深处为虬在湾,《岱史》称王母池,亦名瑶池。传说:昔黄帝建岱岳观时,谴玉女七人,云冠羽衣,来此修奉香火,迎接王素养。其说荒远,不可稽。池上西岸有梳洗楼,北为小蓬莱(旧址在虎山水库内)。此处旧时风景幽丽,唐床间人石刻题诗很多,今皆毁。古代帝王来泰山“升封”时,常憩息于此。 东为虎山,其上有东眼光殿,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建,东西两眼光殿遥遥对峙,俗称泰山的两只眼睛。 红门宫:自金龙四大王庙向北为关帝庙,清康熙乾隆间拓修,旁有山西会馆,今改红门宾馆。由岱宗坊经玉皇阁转而西至金山,由金山转而东北至虎山,再由虎山至此,已行四里,登山盘道自此始。 北为一天门坊,明参政龙光题,康熙56年(公元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 北为孔子登临处坊,明罗洪光题,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建。 北上庙院内有元君庙、且止亭、红门坊。坊额“瞻岩初步”,为清康熙52年建坊时御书。北为观音阁,旧名飞云阁,清乾隆书额“普门圆应”。 红门宫正三间,祀碧霞元君。元君庙有三处:泰安车站南嵩里山下的灵应官为下庙,此处为中庙,岱顶碧霞祠为上庙。旧时每年9月9日来此烧香的人很多,整天香烟缭绕。 红门宫西北为大藏岭,大藏岭南端有一块丹壁悬崖,名叫“红门”。红门宫就因此而得名。 泰 山 的 神 庙 中国的名山胜地,总是和宗教神权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泰山也不例外。从泰山现存的寺庙来看,道教在泰山的势力最大,由于历代皇帝来泰山封禅,大都崇奉道教,则道教兴盛。佛教则次之,而伊斯兰教则找不到踪迹(清真寺都在泰安城内)。 一般来说,佛教和道教的神庙有不同的名称,一见就知道它的宗属。 例如:寺、院、庵、庙等,都是佛教的圣地,而观、宫、洞、殿、祠等,则是道教的所在。 根据这个简单的标准,你就可以判别出天贶殿、群玉庵、三阳观、斗母宫、普照圭、二虎庙、朝阳洞、碧霞祠、……这些地方原来是属于哪个教门的了。 从这种考察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佛教一般在山下,道教大多在山上,另外,泰山实际存在着佛道合一的情况。例如斗母宫,应该是个道教徒的住所,里面原来塑有斗母元君象,这是道教供奉的神象,但这个“宫”里住的却是佛门弟子——尼姑,“宫”里同时还有千手千眼佛和木雕的观音象,这又是佛教的神象。“红门宫”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西院供着道教的碧霞元君(泰山女神,俗称“泰山奶奶”),而东面却是供奉佛象的弥咤院,住“宫”的又是佛教信徒——和尚。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约是由于这两套神教系统都拥有不少信徒,长期来便形成了一种友好相处的局面。僧尼们除了守寺修炼以外,还有接待香客的任务;为了广揽施主,增加收入,也就不能免俗了。 汉武帝与无字碑 凡是登上泰山极顶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看到耸立于玉皇宫门外的那块面色淡黄,平整光滑的巨石,它因通体不曾镌刻一字而多引起后世人们的流连揣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泰山无字碑。 无字碑系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的产物。封禅泰山作为一种礼仪大致开始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即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所谓“封”,即到泰山上筑坛以祭天;所谓“禅”,即在泰山下一小山扫除以祭地,封和禅是一种礼仪两个步骤,其目的不外乎宣扬“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以巩固统治。班固《白虎通》略曰:“王者易始受命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代之处。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已之功绩以自效也”。这就是产生“三代以前七十二君”以及秦皇、汉武等后世皇帝大肆封禅泰山历史现象的根本所在。 汉武帝刘彻为西汉王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他之前虽有一个“文景之治”的时期,但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巩固统一的国家,如南有分裂的闽、越政权;北有大匈奴贵族努力的袭扰;尤其分布在山东的胶东、胶西、淄川、济南、济北王不断仪同吴王、淮南王谋反作乱等。汉武帝登级以后,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经济措施,花费了很大气力,才算真正建立起了一个“国泰民安”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好大喜功,确也有些作为的汉武帝,为了向上天禀报自己的文治武功,对下镇慑劳动人民,特别是泰山周围(即齐鲁一带)这块影响全国形势的地盘的反抗努力,必然承受袭前人来泰山封禅的复辄,而且不能表现也半点的卑躬。因此他于公元前110年3月开始来泰山行封禅之礼,“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史记·卷十二》。泰山无字碑也就因此问世。 多少年来,人们曾对这块无字碑为谁所立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秦始皇立石未曾明确指出立至泰山顶(实际也不在泰山顶),而且刻辞147字;另据《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载,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立石也未曾提到立于泰山巅,而其石刻文近700字;再据《后汉书》等史料看,更未见到东汉章帝·安帝封禅立石的记载。因此,泰山无字碑为秦始皇、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所立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只有定汉武帝所立比较切合实际一些,这些不仅占有一定史料依据,而且从所立石的气魄上也仅有当时的汉武帝与之相衬。 汉武帝曾在21年中先后七次来泰山封禅,可谓夺了中国历代王封禅泰山之魁,他为什么立石不刻一字呢?首先,对于这位自命不凡的封建皇帝来说决不是一时的疏勿和遗忘,这还必须从封禅的定义和他封禅的目的上找答案。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盛世”,他不仅要连续七次频繁升封,而且树立起如此宠然大物在泰山巅,并设计主体自底而上浙削,顶部加帽的形制,使之成为三层迭石的整体,给人一稳重高大的感觉, 碧霞元君的来历 俗话说,济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多。这话一点不假,有些神甚至都不为人们所知。然而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却是闻名遐迩。据《泰山述记》记载,自碧霞祠兴建以来,京师以南,淮可以北,都来泰山进香朝拜碧霞元君。近的数百里,元的几千里,每年来烧香的多达十万之众,施舍的金钱银币也数十万两。王锡爵撰的《东岳碧霞宫碑》上说,“予往行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陁者声闻数千里”。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为什么泰山的香火比其他山策的香火都胜呢?据说泰山老奶奶能为众生造福,消病禳灾。穷人愿求衣食温饱,种田人盼望五谷丰登,想长命的修福百岁,无后嗣的祈求赐子。孩子为老人许愿,妻子为丈夫许愿,亲戚之间相互许愿,只要心诚,泰山老奶奶无有不应。在过去,每年旧历三月十五,还都要在山顶碧霞祠唱京戏《玉虎坠》,据说这一天是碧霞元君的生日,泰山老奶奶亲息点了这一出戏。这期间爬泰山的最多,也应了清明踏青的习俗。当你来到泰山,看到在游客之外还有不少香客“有事于碧霞”时,你想知道碧霞无君的来历吗? 据《道经》上说,得道的仙人,男为真人,女为元君。碧霞元君即泰山玉女。由宋真宗赵桓东封泰山时所立。这玉女像本是泰山神天齐仁叁大帝象前的石琢金童玉女其中的一个,宋真宗得此象后易以玉,乾隆年间遭火灾后,又筑铜为象。《文献通考》上记载:“宋真宗于玉女池得一石象,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成珪易以玉。”《玉海》中也有记载,说泰山上先是有石象在岩间,已残缺,宋真宗登封泰山时发现,易旧象置内庭。这在《蒿庵闲话》稗史中记载的较为详细:“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至五代,殿废象扑,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元君象于大中样符二年(公元1010年)刻成,并建昭真祠。 宋真宗这次封泰山,是在宋王朝国力日渐衰竭,边庭连年战败,宋室屈服于外族欺侮。同契丹签定了“澶渊之盟”不久后进行的。宋真宗为“澶渊之盟”怏怏不乐,参知政事王钦若便提议封禅,以“威镇四海,夸示内外”。并在京都和泰山伪造天书,然后大工中样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来泰山封禅(见《宋史》),并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但《岱览》云“唐以前已有元君神号”,其依据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久事元君住翠微”之诗句。但是否指碧霞元君,无考。 《山东考古录》上说,碧霞元君封号虽自宋时,而有泰山女的说法在这之前就已有了。《博物志》和《搜神记》均有“泰山之女”的记载。《岱览中说:“李斯从秦始皇发封,出玉女于岱宗之巅,因祀之,称为神州姥姥,是玉女早见于秦时。”这在因地设社的情况下是可能的,但这“神州姥姥”并无出处,也并不能说这就是宋之前的泰山碧霞元君。看来,碧霞元君出现的年代,还需进一步考证。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dce626f01000at03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