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暑假泰山游 |
[游记]暑假泰山游 |
2007-10-09 3608.com |
暑假泰山游 王轩宇 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又名“岱”;自古一直都被视为“天”的象征。传说无怀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等72位功德卓著的君王都曾来此封禅,之后历史记载又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等12位皇帝也到泰山祭祀、封禅。可以说,泰山是一座一直都被视为“天”的神山。春秋时期,孔子多次到泰山游历,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后来他的弟子也均与泰山有关联;唐代,诗圣杜甫游泰山,更是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宋代,孙复、石介等人在泰山创办学院,弘扬儒学。几千年间,泰山一直用它那博大的胸怀陶冶出不凡的人文精神,它又是一座圣山。 泰山壮观、雄伟,主峰高154·5米,环绕主峰的山峰有112余座,崖岭90余座,溪谷102条,名泉72处,如玉液泉、王母泉、来鹤泉等等。所以泰山的水系十分丰富。泰山山脉由东向西有东、中、西三条大谷;北麓自东而西有天津河、扫帚峪、桃花峪三条大谷。六条大谷溪流各向六个方向辐射,分成六个区域,形成了著名的幽、旷、奥、秀、妙、丽六大景区。 古代文人、帝王登山,都多从泰山中路拾阶而上,这又是一条最古老的登山之路,因此路深幽,故称“幽区”。亦称为“登天景区”。中路由红门至玉皇顶约6600级石阶,全程共长近20公里,沿途时有山峰、溪流、庙宇、石刻、古树、景色幽雅秀美,又能磨练人的意志。 现在,就请随着我们在这古老而又漫漫的6600级石阶上,跨出我们攀登泰山的第一步吧。 一、 早晨,才3点左右,天已亮了起来;虽说没阳光,但也算晴朗。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下准备,便迫不及待的出发了。 出了宾馆,就离泰山不太远,路也越走越有坡度。在柏油马路的尽头,忽然一片开朗,面前的路被似撕成了两条,而紧紧夹在中间的正是泰山山系中巍峨的山峰。它们似乎高不可及,一切在它的脚下,是如此的渺小。半山腰清晰的飘荡着云靄,山上被绿色覆盖着,显得是那么生机昂然,令人的心情十分爽朗。 我们顺着右边的马路一直走,右侧时不时会冒出一家酒店、宾馆,而左侧则一直都是山峰。过了一会,天空的云中终于露出了太阳的一角,可小路依旧是那么幽深宁静,只有清脆的鸟叫声和我们的脚步声在回响。 走了一阵子,我们穿过一条小径,转个弯便看见了有坡度的街道,仿古的商店,斜上的石阶……。我终于到了泰山脚下了。 上了台阶,有一个小院子,古香古色,门额上上书“关帝庙。”我见庙里香烟缭绕,里面已有不少的游人了。关帝庙的主格局很小,只有一个正殿和两个副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有不少古木。出了关帝庙往上,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红门石坊群。 石坊群的第一个石坊,名曰“一天门”。泰山自古都被视作“天”的象征,有三个天门。半山腰的叫“中天门”,山顶的为“南天门”。从“一天门”处进入,就意味着我们已到了天界。过了“一天门”,其后是“孔子登临处坊”,再高的是第三座石坊“天阶坊”。 石坊群之后是一座倒凹形建筑,中间是跨道而立的门洞,这就是“红门”。穿过红门,眼前一片翠绿。绿树成荫,芳草遍地,中间一条石阶路一直在无限的延伸,耳边只有鸟声婉转的“啁啾叽喳”声和哗哗啦啦的溪水声,阳光柔和的撒在这一切上,给人以安祥、恬静、幽深之美感,身后红门外的喧闹仿佛已无影无踪,。从这里我才真正的跨开了登山的第一步……。 二、 太阳已从云彩中探出了半个脑袋,可一切景物却似乎还未完全脱离夜间的气息。空气是湿的,吹来的风也是凉的,再加上这周边的景色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 路边的石碑忽然间多了起来,有碑基有碑顶的,也有较小的单纂;大大小小有二十余通,我怀疑这是否就是红门的“小碑林”!?略转个弯,我们可以从右侧树木的空隙间望见下面的山溪,泉水叮咚,小鸟啁啾,十分雅致。 再向前走,道路较为平坦;左侧石壁上不时出现朱色刻字,如“云山胜境”、“住入佳境”等等。不一会儿,树木开始向两侧散开,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跨道;一座城楼式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上面题字是“万仙楼”。这个楼很大,下层为石砌拱门,上部是三栋七檩五架樑,重樑起架,黄硫璃瓦九脊歇山顶建筑。过了楼下的门洞,大体与前面的各个山门无异,只是树木更多更密,其中松柏为树木的多数,阳光只透过树的空隙撒下来,闪着亮亮的光,如同碎金子一样。 我们继续前行,石阶路的左侧石刻渐多,而右倾则是穿越乱石、密林、蜿蜒而上的小溪。路边的石刻大多是抒情的。如“神州磊落”、“蔚然深秀”、“初步登高”、“肤寸生云”、“虫二”等等;有的刻在高处的大磐石上,有的刻在下侧的小石壁上,远远望去,竟也有不同韵味。 走着,在前方的绿树掩映中,出现了一个古建筑,它好象是被镶嵌进了山体里,一宽厚石阶直伸到“登天路上”,这就是“斗母宫”。“斗母宫”原名“龙泉观”,是登天景区中最为静幽之处,也是“中天门”之一的重要景点。向北,又有一院,名曰“三官庙”,里面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 沿路继续走,就到了赫赫有名的“经石峪”。这里刻有“金刚经”的经文。“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在面积2064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共44行,现残存1064字。这种佛教摩崖刻石,气势磅礴不凡,被人称为“大字鼻祖”,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之一。“金刚经”刻石,一个个字纵逸遒劲,精美绝伦,整体气势恢弘,大气自然,令人折服。它周围遍布的题词,便足以体现出这一点。经石峪是古代艺术者与劳动人民的共同结晶,体现了它是当时文化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再向前走,是又一景点——“万笏朝天”。在它路西,一块块峻峭的石壁,因自然环境,看上去就象一块块排起来的、古代大臣们觐见皇帝时手持的笏板。旁边一块岩石还题写着“万笏朝天”。 过“万笏朝天”后是“登仙桥”,山上从桥下奔腾而下的溪水越来越大,一朵朵浪花涌着水的白沫下泻,水很清。我站在这座搭在两条直路上山的横桥时,不由得想向下看看山脚的风光,可谁知峰回路转,古道深幽,林木和山峰成了天然的屏障,挡住了我的视线,只能看见一泓清水流失在林子深处,直向山下奔去……。这时已是七点左右,几位刚上来的游人,看到如此可爱、壮观的溪流,都不住的啧啧赞叹,有几个胆大者,还下到溪边洗手涤足,赏心悦目。 下了桥,转了个弯,我们又前进在这林荫夹道的古道上。不知走了多远,路开始向上斜,膝盖有点酸,走着有些吃力,看着这儿都是树木、阶梯,我也感觉到的确走的有些累。 路又向上斜了好几度,我的视线又被一座高大拦道的建筑遮住,这就是“壶天阁”。“壶天阁”气势粗旷,多为石料砌成。过了“壶天阁”是“回马岭”石坊。回马岭要回马,这话果真不假,这里是马都走不成的地方,确实不好走。 山势陡峭则盘道愈加回旋曲折,之后的路更令人疲惫不已,但一想到后面还有更陡峭的 十八盘,我怎能在此处被打败。我一股作气,努力向上攀爬,中途竟错过了“药王殿”和“三大士殿”,终于在路窄到极致,道陡到万分,跃上最后一级石阶,来到“中天门”小广场。“中天门”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一座正对游人的简单的单门石牌坊,上书三个大字“中天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财神庙”。 这里,天是一种淡蓝色的,又些有发白,很漂亮。万里无云,衬托着青山绿树,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这时的游人开始多了起来,拍照的也开始揽起生意。我精神饱满的望着身后那更高的山峰那个小红点,心里默默的说:南天门,你等着,我来了。 三、 过了“中天门”,上山的路上出现了唯一一段向下走的下坡路,人门称这段路叫“倒三盘。”这个“倒”,是否向人门寓意着人生的攀登也会有高有低呢!这个“倒三盘”,你是否也能勇敢的去面对呢!然而,实在的“倒三盘”却不然,在它尽心头是一洼清泉,旁边用隶书写着“玉液泉”。这就是泰山“正宗”泉水的发源地之一。 “玉液泉”在岩石上形成了一个长形的小洞,下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池子,水从上方石缝中汨汨的流出来。我捧了把,水渗凉渗凉的,似乎象一把刀子在剐着骨头一样的感觉,从内凉到外,使人不由得打个激灵。 下了“倒三盘”,来到了一处平路上,这里有一个小型汽车站和许多商店、餐馆;店里的人也很多。车来车往,放下许多游客,现在有许多游客是走马观花,乘缆车或从中途游览,不辛苦攀爬,没亲自查访,这实在是无益的。他怎么能读懂泰山,怎么会得到那份成功的喜悦呢。 平路尽头,又是上山的石阶。从这儿开始,几乎处处都有名人题词,有行书,有草书,还有隶书……令人目不暇接。前边路边的巨石一块接着一块,险要又壮观,从这里,遮荫的树木也开始渐渐的减少了。行走间,我忽然听到“哗、哗”的流水响声,忙快步上前。只见飞瀑踹急,水珠四濺,同白练一般。往上是一座石桥,桥身上刻着“步云桥”,桥东側有一石亭,亭内周围满是题迹,大都是赞扬飞瀑的,每个词,每句诗都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情。 过了步云桥,又是一段陡峭的石阶路,我看到心里不由得发软,但看到周围的游人,甚至有一个比我还小的小弟弟,都在不懈的攀爬,我也鼓鼓气,扶着护拦,爬了上去。爬上去后,我回首向下一望,下面的人只能看见头和隐约的身子。这么陡的石阶路,我都不知道刚才是怎么爬上来的。 刚爬上来,迎面就有一块大如磐的巨石,上书“飞来石”三字。它北側是小有名气的“五大夫松”,“五大夫松”实际原来只有一株,清代补种过,现仅存二株;“五大夫松”是秦始皇登山时因避雨于树下,被秦始皇所封,后来却被后人误为五棵,旁边还有“五松”刻字与“五大夫松”石坊。在“五大夫松”不远,还有一棵古树,此树就是著名的“望人松”,又叫“迎客松”,它树枝向着一边摆,好象向游人摆手,仿佛将泰山的问候传递给我们。 接着我们又攀登到的“朝阳洞”,朝阳洞洞內石壁上刻着“碧霞元君”像,敬神烧香者络绎不绝,香火很旺。出“朝阳洞”往上爬,一会儿便看见东側高大的山崖上刻着“万仗碑”,这首诗是清代乾隆所题。 后边的路越走越难走,两侧的石块也越发嶙峋。顺路转个弯,视线马上开阔起来,高处,绿树掩映,一条倚山直上的“石梯”蜿蜒到顶,直上南天门。两座巨峰之间加着的南天门,显得那么神聖、遥不可及。这条倚山直上的“石梯”,正是泰山的精髓——十八盘。这儿所谓的“盘”,就是指一段连续的石阶。从这里到南天门共97盘,1633级,垂直高度400余米;十八盘共有三个,人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暗示着南天门虽拭目在望,但道路依旧漫长,不是可以垂手即得的。 我鼓了鼓气,踏上了“十八盘”,这无疑是给我疲劳不堪的双腿加了负担。没走多少步,我就开始变得摇摇晃晃。不得不扶着路旁的护拦一步一步的爬。 不知走了多少路,上了多少台阶,我终于累的坐下来了。我本来打算等休息好了再走,可就在这时候,有两个“挑山工”从我身边走过,他们裸露着上身,只穿了条短裤,肩上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捆着又多又重的货物,一步一步走向山上;是这火一般的阳光每天都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而他们两手却始终保持着平衡,稳步慢慢的向山上走着。看着他们,我的疲劳之感顿时一扫而去,爬起来,终于一口气到了“紧十八”脚下。 南天门已不再遥远,它大体的轮廓已呈现在我的眼前,尽管我已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但还是为之而振奋,开始疯狂的攀爬,我手脚并用,扶着护拦,好似慢跑,一阶阶石台阶不经意间流过,颗颗汗水砸碎在石阶上;此时,我想停下喘口气,可刚想直腰,仿佛自己就要掉下去,更不敢回头向下去望。 南天门终于到了,我离它只有几级台阶了,游人都密集在这儿,而我却感觉到只有我一个,因为我完成了这场非同寻常的“抗战”,取得了胜利。现在终于站在了南天门之上。任凭山风鼓起衣服,吹拂我的脸庞。我征服了自己,征服了困难,我征服了“神山”。 南天门是泰山的骄傲,它最早为元代道士张志纯所建。《泰山小史》称赞南天门“在十八盘上,高插霄汉,两山对峙,石刃中鸟道百折,危折千盘。松声云气,迷离耳目衣袂之间。俯视下界,则山伏若丘,河环如蚓,天地空阔,无可名状”。的确,南天门是一座奇特的建筑,它的宏伟气势,成了十八盘一个完美的结尾,以高高雄伟的南天门昭示着中外游人。 南天门以上的区域,被称为“岱顶景区”。一进南天门,迎面是座大殿,名叫“未了轩”。“未了轩”左右各有配殿,它两侧都有门可以进出。出了“未了轩”,完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如果说登山的山景是雄伟而幽深,那么这里的景色则是浪漫而美丽。这里的天蓝极了,似一块毫无瑕斑的蓝宝石,给人一种空旷广阔之感,使人的胸怀豁然开朗。 走出南天门的院子,朝东转即为天街,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街市”。天街北倚悬崖,南挨陡岩,倚着悬岩开设了一家家仿古的现代商店、饭馆、旅社,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天街”主要的还是个“天”字,此外,能体现“天”字的还有周围的景色,放眼四顾,看见的全是蓝蓝的天,远处由深蓝过渡到浅蓝,再慢慢的变白,直到天边。空中又不时飘过几朵形状分明的“雪云”,如同入了仙境,霭雾繚绕,虚无缥缈,真可谓“人间天上,天上人间”。 沿天街东行,有一石坊,名曰:“东吳胜迹”。坊北有孔子庙。庙为一进院落,大殿分别供奉着颜回、曾子、子思、孟子,正中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孔子与泰山的关系密切相连,孔子当年的政治活动、弘扬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遗迹,前面石坊上“望吳胜迹”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次,颜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着远方说:我看到吳国东门外系着一匹白马。然后问颜回:你看到了吗?颜回回答得好,他说看到了。我还看到栓马的带子哩。其实,吳国距此千里之远,他怎么能看到那么远呢?颜回了解老师,也跟着联想浪漫了一下。之后,孔子奔走各国,屡屡碰壁,只有颜回坚定不移的跟着老师,可恶劣的生活条件使颜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号:天丧乎!天丧乎!不久,孔子也离开了人世,就是孔子师生这段不凡的感情,现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记住了。 天街的最东端,沿石阶而上有一处巍峨庄严的古建筑群,此即“碧霞祠”。这里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或“泰山老奶奶”。 大观峰之北,石道之旁巨石林立,古人手笔遍布上下,“天路非遥”、“超然尘表”、“飞仙驻足处”等字句无不表露出作者对泰山景色各自不同的心境;但是,他们体会、理解泰山的景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论何人都是喜爱、崇敬。 沿着盘道再向上,就到了泰山的极顶——玉皇顶。泰山极顶本来叫“太平顶”,起先是帝王祭祀、封禅之地,只有一个祭天的土台,后来,此处建了太清宫,以后又改为玉皇庙。泰山极顶的名字也就成为了玉皇顶。玉皇庙不大,进了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极顶石,极顶石又硬又大,若在别处,同此石无二,但在此处,它的性质就不同了,它中间有一通石碑,上面公公正正的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正是这块石头3000万年前首先跃出海面,正是这块石头,连天帝也是它的守护神,还是这块石头,它證明了我的成功! 出了玉玉皇庙,站在“五岳独尊”的石刻下,我俯视着群山,在泰山极顶之下,我真正体验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名句,泰山登顶,确实是对人的毅力和坚忍地磨练,在泰山的攀登中,我体会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体会到了坚忍不拔的中华精神。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7-9-11/160002150.html2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