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解放阁片区的泉水院落令人牵挂 |
[游记]解放阁片区的泉水院落令人牵挂 |
2008-06-27 sina.com.cn |
泉水院落令人牵挂 “到了济南,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更觉得有趣。”这是清末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济南的描述。伴随着旧城改造,如今泉水院落在济南已屈指可数。正在拆迁的解放阁-舜井街片区两侧位于黑虎泉泉群北侧,散布在这个区域的泉水院落不仅体现出“家家泉水”的历史风貌,还向世人“讲述”着泉城人朴素的爱泉故事。 宽厚所街35号: “屋中泉”曾被用来当冰箱 西边小院已开始拆迁,拆下的檩、椽散乱地堆满了整个院子。东边小院的住户也已经搬走,家具器皿都已清理一空,室内只剩下一块缺角的石板。挪开石板,一孔袖珍泉井显露出来——这是记者日前在宽厚所街35号院看到的一幕。 35号院的泉井井口直径约有三四十厘米,仅容得下一只小桶上下。俯在石井沿口,能看到井壁由青砖砌成。投一颗小石子下去,随即便传来“扑通”一声,看来泉水并未干涸,水面距井口很近。在一位尚未搬走的邻居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泉井主人柴先生。柴先生今年30岁了,是在这个院里居住过的第三代人,十几天前刚刚搬走。 “这个井什么时候挖的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有七八十年了吧。”柴先生说。柴家是解放后才搬到这个院子的,到今年已经在里边居住了56年。 “在通自来水之前,家里吃的都是井里水。通了自来水,井水就不吃了,我们拿它当冰箱用。”柴先生说,一到夏天,有什么时鲜水果,就搁在桶里放到井里冰上个把小时。 “在里边冰过的西瓜,一切开,那个滋味啊,可是冰箱比不了的,凉丝丝的但一点都不炸牙!” 小王府街37号 一眼泉井滋润好几个院子 同宽厚所街35号一样,小王府街37号院的泉井也成了“没娘的孩子”。日前记者在这个小院看到,北屋已经开始拆迁,窗户都卸了下来,门前那口泉井的青石井沿已被人掘走,从残存的井口望下看,只见井中水面上漂着一层杂物。 五年前,记者第一次来到这个院落的时候,这眼泉井还是周围居民取水的地方。只须把小桶放下一米多深,便可打上清冽的泉水。院主人张大妈当时说:“这眼泉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泉水,浇花花艳,泡茶茶香,至今是全院人的饮用水。”言犹在耳,这口井已经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 看到记者站在井边,住在东院的王大娘走了过来:“别看了,一个月前就让人把井沿掘走了,现在水脏了,也没人吃了。”王大娘说,不仅这个院子里的人,左邻右舍也都是喝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一个月前,这个院子的主人搬走后,她才开始喝自来水,可怎么也吃不惯,水壶里老长锈。 小王府街42号 “楼下泉”曾给染坊供水 88岁的杨荣臣老人和老伴丁乃兰住在小王府街42号。这是一处颇有特色的传统院落,该院没有北屋,南为平房,东西则是由两栋对称分布的青砖小楼,面积不大的天井被高过楼顶的香椿树遮得分外阴凉,虬枝盘旋的石榴树正含苞待放。 “我是济南解放那年(1948年)用30包面粉买下的这个院子,房主人叫马继武(音),是个资本家,在济南有多处房产,这里原来曾是他家开的布局子(布店),之所以没有北屋,是因为北面通向他家的染坊,如今的小王府街40号院。”杨大爷指着东楼根的压水井告诉记者,这下面是个泉井,楼基半压着井沿,为了取水方便,他在上面安了个人工压水井。 “这眼泉井当年曾给染坊供水用,它特别深,和楼的高度差不多。济南天旱的时候,皇亭(今泉城路泉亭体育馆一带)那边没水吃了,都来这里挑水吃。”说起这眼泉井,杨大爷难掩心中的自豪。他说,肯定是先有的井,才盖的楼。这栋楼有百十年历史了,这口井时间应该更长点。 “别看这个院子不大,可住起来舒服。现在你就是花100万,在别处也找不到像这样有泉井有小楼的院子。我们老两口都这个大岁数了,真不愿意搬家呀!舍不得这两栋小楼,更舍不得这口泉井,就这么拆了太可惜了!”杨大爷依依不舍地说。 蕃安巷12号: 西墙中“藏”着百年泉井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7c3801009rys.html3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