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印象(三)---崇圣寺的历史 |
[游记]云南印象(三)---崇圣寺的历史 |
2008-06-27 sina.com.cn |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大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千寻塔开始修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寻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 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a17d0100051h.html3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