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作人笔下的金线泉、趵突泉、商埠公园 |
[游记]周作人笔下的金线泉、趵突泉、商埠公园 |
2008-07-01 sina.com.cn |
现代作家笔下的老济南风情之十 —— 周作人笔下的金线泉、趵突泉、商埠公园 1924年6月2日上午,周作人等人又游览了金线泉、趵突泉、商埠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处。 这天,周作人一行首先 “乘暂时雨住的时候,踏着湿透的青草”到工业学校(确切的名字应是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址在今趵突泉东北尚志堂附近)看了金线泉及金线泉邻近的“陈遵留客的投辖井”。关于“陈遵留客的投辖井”《老残游记》第三回“金线东来寻黑虎,布帆西去访苍鹰”中有这样的描述:“老残吃完茶,出了趵突泉后门,向东转了几个弯,寻着了金泉书院。进了二门,便是投辖井,相传即是陈遵留客之处。”周作人之所以留意这一景观想必也是受《老残游记》的影响。关于这一景观的由来变迁,我省已故著名文史学者严薇青教授生前在其所著的《济南琐话》一书中有专文述及,现引其大概于此,供大家参考:《老残游记》中所说的“金泉书院”其实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于同治八年(1869)主持修建的尚志书院(俗名“尚志堂”),因书院门上原有“金泉精舍”的匾额,所以《老残游记》里叫它“金泉书院”;而陈遵是东汉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性情豪放,嗜酒好客,每次举行宴会,为留客人痛饮、防止客人半路逃席,总要关起大门,并把客人车轴两头的铁键子卸掉,投到井里去。《济南市园林志资料汇编(二)》中曾指出,陈遵当年留客投辖之井应在西安,济南的陈遵投辖井之说是由明万历年间在趵突泉附近居住并主持过“金线泉社”的进士陈九畴附会而来的;清代道光元年(1821),齐河县令蒋因培又将一块刻有“陈遵投辖井”五个字的砖刻镶嵌于原尚志书院院内的一道南北行墙(墙的位置大体在现在李清照纪念堂东墙外)上。所谓的陈遵投辖之井到解放前即已不存,而嵌有砖刻的那面墙在尚志书院划归趵突泉公园之后也被拆除了。 在《济南道中(之三)》一文中,周作人在记述完对金线泉、趵突泉、商埠公园的观感后,这样写到:“此外我不曾往别处游览,但济南这地方却已尽够中我的意了。我觉得北京也很好,只是太多风和灰土,济南则没有这些;济南很有江南的风味,但我所讨厌的那些东南的脾气似乎没有,(或未免有点速断?)所以是颇愉快的地方。”有人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会对济南的风景留下有如此愉快的印象,实际上是因为此次济南之行是他对已失落了的故乡和已失落了的故乡生活的一次追寻的缘故。 (以上约945字,以下约870字) 济南道中之三 ●周作人 六月二日午前,往工业学校看金线泉。这天正下着雨,我们乘暂时雨住的时候,踏着湿透的青草,走到石池旁边,照着老残的样子侧着头细看水面,却终于看不见那条金线,只有许多水泡,像是一串串的珍珠,或者还不如说水银的蒸汽,从石隙中直冒上来,仿佛是地下有几座丹灶在那里炼药。池底里长着许多植物,有竹有柏,有些不知名的花木,还有一株月季花,带着一个开过的花蒂:这些植物生在水底,枝叶青绿,如在陆上一样,到底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金线泉的邻近,有陈遵留客的投辖井,不过现在只是一个六尺左右的方池,辖虽还可以投,但是投下去也就可以取出来了。次到趵突泉,见大池中央有三股泉水向上喷涌,据《老残游记》里说翻出水面有二三尺高,我们看见却不过尺许罢了。池水在雨后颇是浑浊,也不曾流得“汩汩有声”,加上周围的石桥石路以及茶馆之类,觉得很有点像故乡的脂沟汇,——传说是越王宫女倾脂粉水,汇流此地,现在却俗称“猪狗汇”,是乡村航船的聚会地了。随后我们往商埠游公园,刚才进门雨又大下,在茶亭中坐了许久,等雨霁后再出来游玩。园中别无游客,容我们三人独占全园,也是极有趣味的事。公园本不很大,所以便即游了,里边又别无名胜古迹,一切都是人工的新设,但有一所大厅,门口悬着匾额,大书曰“畅趣游情,马良撰并书”,我却瞻仰了好久。我以前以为马良将军只是善于打什么拳的人,现在才知道也很有风雅的趣味,不得不陈谢我当初的疏忽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5395d010009ix.html3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