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济南黑虎泉资料篇 |
[游记]济南黑虎泉资料篇 |
2008-07-01 sina.com.cn |
(一)黑虎泉是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于黑虎泉泉群之首。因其声、色特点而得名。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3米、高2米(不知道深和高有什么差别)、宽1.7米的深邃天然洞穴中。其水清澈见底,寒气袭人。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岩石,发出震天的鸣响(没有什么声音,很安静)。夜半朔风吹入石隙裂缝,惊人的吼声在洞中回荡,酷似虎啸,故名。黑虎泉最大涌量约4.1万立方米/日,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诸泉中居于第二位。水自洞中通过暗道由标高27.88米的石雕兽头口中喷出,形似瀑布,然后泻入长约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中。此兽名曰霸下,传说为龙王之六子,性好喜水,常栖水边。池口兽头清末仅为一个,民国二十年(1931年)整治泉池时建为三个。池内泉水清澈如镜,池北为一水闸,标高6.93米,水漫流形成水帘,流入护城河中。明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庙,院内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丽。如今,在黑虎庙旧址新建一处小庭院,院内,东有月门、茶亭,西有曲廊小亭,假山叠布,洞壑迂回,幽静蜿蜒,清雅宜人,游人登临其中,赏泉观景,休憩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二)黑虎泉泉水自悬崖下深凹形的洞穴里汩汩上涌,清似琼浆,绿如翡翠。泉水通过洞前的三个石雕虎头向外喷出,注入一方形池中,又争先恐后地挤出池子,流入古老的护城河。黑虎泉很久以前已成为游览胜地,明代刘敕曾这样描定黑虎泉:“喷珠飘练,澄澈可鉴眉睫。泉溢而出,轰轰下泻,澎湃万状,飘者若雪,断者若雾,缀者若流,挂者若帘,泻为园地,名曰:太极。池中屹然一座巨石,水石相击,珠迸玉碎,缧洄作态,其声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击缶……十丈外朦朦洒人,不寒而栗。”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一天深夜,有黑、金两只猛虎相斗,及被人发现,各自逃入东、西两上洞穴,而且从此不出,并变成两只石虎,而有泉水从石虎下涌出,隆隆作响。尤其半夜有北风吹入石缝,洞里常回荡着虎啸般的吼声。据说,黑虎一直藏于洞中,已经变成了神灵。每逢初一、十五人们常前去烧香焚纸,祈求黑虎神保佑平安,还建了黑虎庙,把泉也叫黑虎泉。黑虎泉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规模与流量均较大的一个。它沿南护城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共有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莲泉、一虎泉(缪家泉)、金虎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等十四泉。 (三)黑虎泉位于南护城河东端南岸。黑虎泉之名,始见于金代的名泉碑。一说名的来源是因岸上原有一“黑虎庙”;也有的说是因“水激柱石,声如虎啸”而得名,因此泉为一天然洞穴,内有一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黑苍苍,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激湍撞击,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酷似虎啸,故称黑虎泉。 跨上护城河的琵琶桥,便可听到黑虎泉的汩汩水声。越过驼峰造型的琵琶桥上行,经过一座四角小凉亭,再穿过游廊继续东行,就到了近年新建的一座大凉亭。南面的茶室,供游人休息品茶,观赏泉水景色。出茶室,顺假山石阶而下,即到黑虎泉。据《历乘》记载:黑虎泉自“崖下水出,汇为一池,汩汩有声,流入城壕,其清可鉴眉须。”明代晏壁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写出了黑虎泉的气势:“石皤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黑虎泉的描述也颇详尽。 (四)黑虎泉位于南护城河南岸。泉源在陡壁下一个深邃的洞穴内。洞中上有巧石悬挂,下有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古时洞前有一黝黑巨石,泉水激石,有如虎啸。加之巨石又似一踞伏的猛虎,故得“黑虎”之名。后来人们在洞北砌一方池,在池南壁雕刻了三只双目圆瞪,大口怒张的虎头。泉水通过洞底暗道,从三个大张的虎口中喷涌而出,泻入池内。当年黑虎泉那种阴森可怖的气氛虽然今已不见,但虎口喷水的壮观景象及虎啸般的水声仍可让人领略到它的粗犷美。明代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庙,后颓圮。1985年建设环城公园时在此处新建了观赏泉水的亭台,游人可凭栏赏看泉涌及周围景色。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5d97a010003jw.html3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