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姜太公旅游中心旅游姜太公旅游中心游记姜太公旅游中心评论 姜太公. |
[游记]姜太公旅游中心旅游姜太公旅游中心游记姜太公旅游中心评论 姜太公. |
2008-06-10 chinahotelsearch.com |
周师齐祖太公祠 (匿名) 在临淄城区的桓公路东端,有一座肃穆庄严的殿堂庙宇建筑群,镶嵌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中,为喧嚣的都市平添了几分静谧与持重。这就是紧依姜太公衣冠冢而建的姜太公祠。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史记》记载他是“东海上人”,大约在今山东日照东吕一带。《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姜太公是一位长寿的老人。按照《姜相子牙千秋》一书的说法,他生于商代康丁帝八年(公元前1164年)八月初三,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25年),享年139岁。姜太公的祖先曾经在尧舜时当过官,后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因此太公也被称为吕尚。他一生著有《阴谋》3卷(一说36卷)、《阴符钤录》1卷、《金匮》2卷、《六韬》6卷。早年生活艰辛,曾“屠牛于朝歌,卖炊于孟津”。他虽学识渊博,有雄才大略,前半生却怀才不遇,直到在渭水垂钓中遇见西伯姬昌才如鱼得水,大展宏图。先是辅佐文王积善修德,明道行仁,继而辅佐武王兴周灭纣,以国师、尚父身份被封于齐地营丘,即今山东临淄。作为齐国的开国元君,姜太公因俗简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开创了齐国八百年宏伟基业。他的业绩被世代相传而逐渐神化,《封神演义》把他描绘成既有文韬武略,又精通天文地理占卜阴阳的神上神。 姜太公去世后返葬于周,齐人感其恩德,在临淄修建了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就是依托这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 穿过镌有“天齐至尊”四个金色大字的牌坊,“姜太公旅游中心”的主题景观姜太公祠就出现在游人面前。这是一座典雅的院落,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殿堂庙宇式布局。主殿为歇山穿堂式,堂中端坐着束发白髻、目光炯炯的姜太公塑像,左右供奉着齐国第二代国君丁公和第十五代国君桓公。主殿两侧有挂廊式配殿,其中西殿供奉齐国的贤相良将管仲、孙武、司马穰苴、孙膑、田单,东殿供奉中国道教的五位传人王玄甫、张天师、王重阳、吕洞滨、邱处机。这些彩塑群像犹如群星拱卫北斗,向游人展示着姜太公的崇高历史地位。殿壁上绘有《姜氏封吕》、《贫困生涯》、《弃官避纣》、《著书立说》、《渭水垂钓》、《孟津会齐》、《严罚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周》等13组壁画,介绍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迹。 穿过太公祠主殿,踏着鹅卵石甬道南行,可见一座镌刻“周师齐祖”小篆的花岗岩四柱牌坊,历尽沧桑的姜太公衣冠冢就在牌坊的后面。墓冢高约20米,南北约50米,东西为55米。四周陡峭如削,顶部刺槐松柏密布,冢坡荆棘野草丛生,弥漫着原始与荒凉,蕴籍着深邃与永恒。传说太公封齐后,为国事日理万机,在周康王六年寿终正寝。正当儿孙们对葬在齐国还是老家议论不决时,周王派人传旨:“太公是周朝功臣,身为太师,必须还葬于周。”于是,太公遗体送镐京安葬,齐人思其德,葬太公衣冠。《齐记补遗》记载了这段历史:“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指临淄)。”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表述得更加具体:“太公衣冠冢在城南山王庄北”,即今张家庄的土地上。由于临淄城区迁往辛店后一再扩容,昔日立于旷野上的衣冠冢,如今已成为包容在现代建筑群中的历史景观,让千秋万代瞻仰凭吊。衣冠冢及其近旁发展起来的姜太公旅游中心,已成为齐文化旅游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 在姜太公祠东侧,有台湾同胞邱正吉先生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丘穆公祠”。此举成为临淄区利用外资建设旅游景点的开端。丘穆公祠碑志云:“穆公为姜太公第三子,太公封齐建国,令穆公领镇营丘,其族人遂以丘为氏,穆公则为丘氏之祖。”丘氏传2000余年后,至雍正三年,清帝以避孔子讳为由改丘为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闽杭举人邱荷公、台籍进士邱逢甲曾力倡还祖先本来姓字,并登报于闽粤,沿海及南洋丘氏后裔多有响应者。丘与邱同宗同祖,音义相同。邱正吉正是姜太公第一百代孙,到大陆寻根多年,终于在1995年5月得知他梦寐以求的“根” 就在临淄。他慷慨解囊,为丘氏先祖建祠立碑。丘穆公祠主殿有穆公塑像,东西配殿陈列着姜氏源流考等珍贵历史资料。穆公祠东面的水池边,建有“钓翁斋”水榭。于此处小憩,尽可细品太公钓鱼“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深长韵味。
|
转自:http://www.chinahotelsearch.com/travel/review_detail/23841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