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绿意盎然,柳絮飞舞。5月10日,趁着芳菲未尽,记者前去游览向往已久的堕崮山。 由于前两天刚下了小雨,这天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些雾气。但当上午9时左右记者赶到堕崮山下的蔡家村时,雾已渐渐散去。风清云淡,令人心旷神怡。蔡家村在青山环抱之中,公路两旁散布着农家院落,一色白墙红顶。村外的田野里,村民正在犁地播种,一派田园景象。从远处望去,群山连绵不断,堕崮山的主峰挺拔兀立,雄伟万分,异石林立其间,各具神韵。山上草木郁郁葱葱,峭壁光滑险峻,二者对比鲜明而又浑然一体。 到得村头,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上山。路旁多是小树林,芳草萋萋,鲜花灼灼,灌木、乔木错落有致。不时见到小水潭,潭水湛绿。小鸟在林木间飞来飞去,啁喳声更显出环境的分外 幽静。那种意味,令人不由得想起《小石潭记》中的词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不过,这里的景象不像柳宗元写的那样凄凉,而是充满了生机。 再往前走不久,经过一座写着山名的牌坊,山势突然变陡。石阶取代了水泥路,断断续续、弯弯曲曲地指向山顶,有时石台阶两旁就是山崖,拐弯的地方则必须扶着两边的石头才能站稳。不过,景色更加富有山野情趣。在一个亭子里稍憩片刻,又继续向上攀登。 不知爬了多久,当记者气喘吁吁地爬过一面陡壁,一抬头,前面一排雪白整齐的汉白玉阶上,赫然一座庙宇。拾级而上,便是庙宇正门,上书几个大字:碧霞元君祠。进得院中,但见庭院宽敞,正面分为三个殿。中间为碧霞元君祠,祠正中是一座端庄秀丽的仙女塑像,即碧霞元君,两侧是她的两个姐姐。东殿是三清宫,供奉着道教最高的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塑像威严庄重。三清在道教神祗谱系中地位最高,但因此处为碧霞元君的行宫,三清只好屈居偏殿了。西殿是准提宫,这座祠本是道观,而这里却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可谓佛道合一的典型。 这时,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进殿来拿东西,见到记者就打起招呼来。一交谈,方知他叫许传学,自2003年庙宇建成以来,便跟其妻子住在山上。说起堕崮山的典故,他如数家珍。据他说,堕崮山旧有“小泰山”之称,泰山上的景观,堕崮山皆有与之相对应的,不过具体而微而已。碧霞元君祠最早在明万历年间修建,所供奉的主神碧霞元君为泰山仙女,堕崮山因景色秀美成为其行宫。庙宇原在山顶,后迁至山腰。旧祠于上世纪40年代被毁,2003年按原貌复原。他还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了许多民间传说,引人入胜。两人说得口干舌躁,老许邀请记者去饮井水。井就在三清殿旁,水面离井口约30厘米,常年保持此水位。他舀起一瓢递给我,饮之觉甘冽清凉。 休息一会,老许又带着记者向山顶攀去。这时石阶更窄了,经常有巨石挡路,只能侧着身子过去。到得山顶,俯瞰四周,但见重山叠嶂,绿野平畴,尽收眼底。正前方是大海,海天一色,茫无际涯。向上仰望,白云随风飘荡,好像触手可及,不时有小鸟掠过山峰,冲向云端。老许说,堕崮山四时美景变换不断,海市蜃楼、海滋等奇观屡见不鲜。躺在峰顶的巨石上,令人飘飘欲仙,颇有尘外之感。 回到碧霞元君祠,已近中午时分。记者依依不舍地与老许道别,尽兴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