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闽商与烟台福建会馆 |
[游记]闽商与烟台福建会馆 |
2008-05-22 |
(烟台博物馆-----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位于烟台市南大街与胜利路交汇处,毓岚街东首的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风格、封闭式寺院建筑。其结构恢弘、雕饰绚丽、玲珑多姿,为烟台平添了一道南国的风采,深受中外游客所称道。 (福建会馆竣工庆典图) 烟台福建会馆的建设,与福建商人特别是泉州商人在烟台经商有密切的关系。福建商人,即闽商,在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为中国十大名商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等齐名。闽商具有开拓和开放的特点,传统文化影响小,显现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闽商与烟台的关系,起源于海上漕运。很早以前,南粮北运是经过京杭大运河完成的。元代以后,海运兴起,取代了运河漕运。但是到明代,为防倭寇的侵扰,海上漕运受到了很严格的限制,在许多沿海地方都实行封海制度。清康熙24年开放海禁,南北海上漕运又发展起来了。那时,从事海上南北运输的南方沿海省地都有漕运的船帮,不同的船帮其船的样式和运输的物品都不完全一样。如当时福建商人的船叫乌船,上海一带的船叫杉船(也有写沙船的),宁波一带的船则称为鸥船,福建船帮还有一种大型风船被称为刁船,大的可载3000石至6000石,小的也可以载物2000石,而且可以在深水中航行,运输量是很大的。南方的大米、竹制品、茶叶以及桔子等南方的物品,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各省。起初这种运输完全是官府行为,船帮运输物品,官府支付酬金,一般是运输米百石,支付润银五两或米三石。后来,又取消酬金,允许船帮按照运输物品数额自带一定比例的货物,在沿途停靠地出售获取酬劳,一般是5至10,如果贿赂贿赂主管官员,或做点手脚,自带的还会更多一些。烟台是当时重要的海运途中停靠地,来自福建的船帮将自带的物品出售给当地人,换取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带的东西多了,他们就委托当地的货栈代理销售,并委托货栈收购一些当地的物产,等船帮南返时再带到南方出售。当时在烟台,代船帮销货的收取2的佣金,代船帮收购北方物产的收取佣金为3。 (福建会馆戏楼) 鸦片战争后,官府对船帮管理越来越松,同时受南方通商口岸开放的影响,一些商人游离于官府的管理之外,许多闽商及南方商人专门从事南北贩卖,更加密切了南北的商业往来。特别是烟台开埠后,南方商人已经不满足把货物运来交由当地货栈代卖代购,而是自己设立货栈或商号,出售南方的物品,同时收购当地的特产销往南方各地。这些商人逐步以地域为纽带形成了自己的商会组织,为便于商会的活动,先是建立办事的公所,后就集资建立会馆,福建会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建设的。当时烟台的商业会馆著名的除福建会馆外,还有潮州会馆,等等。 (福建会馆山门) 福建会馆建设的资金,是从烟台的福建商人中募集的。当时规定,福建船帮商人每船到烟台一次,须交纳捐银30两,年可以募集资金2000余两。资金逐步到位,工程也是根据资金情况,逐年推进。这样福建会馆工程先后建了20多年,到1906年才正式建成。福建会馆建设所用的砖瓦木石,都采自福建的泉州一带,并且石木料的锻打雕琢、各种彩绘也都是经过福建的能工巧匠在泉州制作完成后,千里迢迢海运到烟台,再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组装。整个建筑只有戏楼是烟台的,因戏楼在运往烟台途中沉没,工程又即将完成,所以主持人员就在烟台附近选择石料,建设了戏楼。
|
转自:6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