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榕树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人间仙境蓬莱阁游记(四) |
[游记]榕树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人间仙境蓬莱阁游记(四) |
2007-07-16 |
避风亭是蓬莱阁的一大奇观,它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陋,适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站在这里看北方的大海,也不会被凛冽的海风侵袭。在这里可以用军用高倍望远镜遥看大连旅顺口,我常常想起大连旅顺的“电岩炮台”,该炮台设计构思巧妙,与避风亭的原理一样。是利用两山重叠的视觉差,来保护自己,炮弹射来“百发不中”,是军事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炮台历经近百年完好如初。 避风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壁合,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 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名驰海内外。诗后有跋,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宇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温是长州人,宇白雪,“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帖,有肃府阁帖传世”。肃府石刻为洋洋巨制,盖代名迹,温是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观海市诗刻石在《肃府帖》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赞其“勒石得法”,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方刻石,可说是萃一代之技艺,为书坛之瑰宝。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是清代顺治进士,“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移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其书法亦清劲秀颀,甚为可观。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两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登临蓬莱阁所作;一方为《蓬莱阁阅水操记》,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写,孔子69代孙孔继涑书。孔继源是清代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北孔。 从避风亭向东就是“卧碑亭”,可以看到厅内,一块碑横卧着,上面有石刻。厅内四周都是历代名人刻下的诗句,是书法、诗歌爱好者的最佳欣赏地。出了卧碑亭,再向东就是苏公祠。这三处基本的东西并列的。 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词原在蓬莱阉前,始建时间不详。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把之,盖非以文章把,实以治绩也。”词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榴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 《观海》刻石嵌在苏公词内东壁,诗为明代薛殖所作。薛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阎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把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拭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出了苏公祠向东看就是高高的普照楼……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榕树下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榕树下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榕树下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榕树下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 |
转自:2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