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面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 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景区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便源于此。蓬莱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全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天后宫与丹厓仙景坊相对的山门有额,刻“显灵”二字,即为“天后宫”山门。天后宫祀女性海神,传为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源之女,化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崇宁间赐庙,额曰“灵祥”。至正年间(1341-1368)加封为“感应神妃”。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加封为“天后”。明清以来,她就取代了龙王的地位,独享了航海者的香火,因此,天后宫格外富丽。道光十六年毁于火,现存者为道光十七年知府英文重修者。进入山门,宽敞的院落中,两侧先是钟楼,鼓楼,过此正中有两层座南朝北的建筑,为三面舞台,称“戏楼”,是演戏祭神的地方。戏楼两侧各有赭色巨石三尊,两两对峙,蔚为壮观。清代大金石学家邧元命名为“三台石”,后知府张輶又红又命名为“坤爻石”(因为象八卦中的“爻”卦),实际是凿山筑庙后有意留下点缀用的。正殿前有古槐,枝叶婆娑,传为唐槐。正殿塑有天后,侍女及诸海神神像,殿柱中有四支为名贵的铁力木。寝殿中有天后全身座像,左右有卧具,床,盥洗具。当年渔民都以高贵的实物进献。原有塑像均毁于“文革”中,现存为近年修复者。旧传阴历正月十六为天后诞辰,届时游人纷至,香火甚盛,称为“庙会”。至今沿为习俗。渔村还举办“渔灯节”庆祝。 避风亭 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陋,适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壁合,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 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位于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蓬莱阁丹崖山下,在蓬莱至长岛的必经之路-蓬莱客运旅游码头南。面积达5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拥有世界各地海洋生物上千种,从总体构思到设计创意都具独特风格,堪称目前中国海洋水族业一流水准。极地动物馆,拥有白鲸、北极熊、企鹅、重达1吨的海象、海豚表演等大型海洋动物,感知海洋,走近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 渔灯节是流行于蓬莱暗境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海上渔民的狂欢节是,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 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游人前往参观。渔灯节是流行于蓬莱暗境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海上渔民的狂欢节是,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游人前往参观。 节日 蓬莱市传统的地方节日庆祝活动有庙会、渔灯节,新潮的地方节日庆祝活动有山东蓬莱中华民族风俗风情艺术节、山东蓬莱国际钓鱼节。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天后庙会 农历正月十六 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蓬莱人民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渔灯节 农历正月十三、十四 渔民纷纷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后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胶东蓬莱的“渔民节” "渔民节"最早是从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讲究点灯、送灯,送灯送到"海神庙"、"龙王庙"。后来,渔民发展成把"灯"送到海上,随浪而飘,一来祈盼一帆风顺,二来盼"海神龙王"能带来好运。 "渔民节"是为北方渔民节日文化,特别是胶东民俗文化的"重彩一笔"。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八仙过海"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当年"铁拐李"架着"宝葫芦"游荡仙岛,如今,当地渔民驾着"轮机船"四处捕鱼,那种随意而紧张有序的场面是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到的。一年的辛劳换来丰厚的收入,盖起了二层楼,买全了家用电器。然而,渔民们却忘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忘不了他们的传统。于是,这"渔民节"也就一年一年地延续下来。 "渔民节"最早是从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讲究点灯、送灯,送灯送到"海神庙"、"龙王庙"。后来,渔民发展成把"灯"送到海上,随浪而飘,一来祈盼一帆风顺,二来盼"海神龙王"能带来好运。再后来,渔民们感到这海上送灯一事与正月十五送灯到神庙祭拜有些重复,需要有自己的方式和时间去祭祀,于是就选中正月十三和十四,成为渔民自己的"送灯节"。这个"节"民间就叫做"渔灯节"。 "渔灯节"的形成不过三百年历史,但发展演变丰富了许多内容。现在的"渔灯节"也称"渔民节",已是一个热闹喧嚣、丰富富于地方文化的渔民盛典。目前"渔民节"在蓬莱沿海渔村中,大多数都过,但时间不同,如影响较大的"初旺"一带为正月十三,而"芦洋"一带则是正月十四,虽时间不同,但过节日的形式是一样的。 首先渔民们头几天把五颜六色的彩旗挂在桅杆顶上,在船头上贴上祈盼一帆风顺的对联,还有在船头、船舱口、船尾贴上斗方"福"字,以求"福"到船家。正月十三这天,渔民们在自家准备好酒菜,杀好猪,蒸好着彩的饽饽,把猪头、饽饽、酒菜、供香、佛腊、烧纸、鞭炮等等都放置在几个"柳斗"上,摆好后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或在"柳斗"梁上系上红绸彩花,这两种做法的意思是"发血财"、"挂彩(财)"。祭拜供品摆好后,渔民们自家开始大摆酒宴,吃酒庆祝,一来祝当年丰收,二来祝来年更上一层楼。吃罢酒后,午后一点左右,渔民们开始各自从自家出动,抬着供品"柳斗"一路走一路放鞭炮,而且走一段儿要有几个双响鞭炮开路,这样锣鼓声也响了起来,随之而来助兴的秧歌队,更是伴随着锣鼓点扭个沸沸扬扬,观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街头,一刹那时,更感觉到是一个"战役"突然间打响了。那种感觉、那种振奋,连我们摄影人的心跳也回忆了许多。渔民们则随队伍涌向码头,那里的船则紧紧相依,连靠在一起。一般几百只、上千只不等。片刻间,抬"柳斗"的渔民们迅速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渔民们开始挂鞭炮,所有的桅杆、吊杆上都挂满了又粗、又大、又长的鞭炮(一"挂"在两三万头以上)。每船要挂十"挂"以上。这时,锣鼓响起,船家开始陆陆续续燃放鞭炮,岸上的渔民开始载歌载舞随意拿一红绸,系于腰间,随"奏点"扭摆,秧歌队则更是欢跳无比。闹了一段时间,渔民们开始把"柳斗"置于船头,摆上"佛腊"点燃,摆放好猪头、饽饽、酒菜等供品。酒要拿出一部分洒在船头的甲板上和海里,把带来的黄纸烧了,投入海中,然后船家所有来人分年龄、辈份大小,一一朝着供拜方向象征着为"海神龙王"叩拜,年长的嘴里还不时地嘟哝几句祈盼的话儿。后经我们询问,原是想要出海能平安归来,多打鱼虾,以满足满载而归的心愿。祭拜完了,渔民们又燃放鞭炮,锣鼓、镲随之响起,人闪欢歌笑舞,庆祝丰年。锣鼓奏了一阵子,停止了喧闹,渔民和来宾们缓缓地退出岸边,离开码头。锣鼓仍然随着队伍停停敲敲,走街串巷、各自归家。 往年,渔灯"送灯"盛行,渔民们用萝卜刻成船形底座,然后把胡萝卜置于中央,上挖一洞,插一支蜡烛,即为"渔灯"。然后等到晚间,把"渔灯"放到海中,称为"送灯"。最多时,海上点点星火,更增添大海的神韵。现在,大多渔民怕麻烦,一般省去了晚间的这一举动,但仍有一部分坚持传统习惯的人,晚上仍有"送灯"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