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仙阁凌空上蓬莱 |
[游记]仙阁凌空上蓬莱 |
2008-06-27 sina.com.cn |
蓬莱阁久负盛名,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一O六一年),后多次重修,它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接偏房和登阁台阶。阁底层正门上方题的“蓬莱阁”匾额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已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有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阁”、“风竹图”等图案,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以待八仙重游。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据说八仙当年就是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在潮头汹涌、巨浪惊人的东海上,铁拐李以铁拐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汉钟离以拂尘投水中而渡,张果老以纸驴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韩湘子以花篮投水中而渡,何仙姑以竹罩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曹国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龙太子因见玉版奇妙可爱,派手下夺了去,致使八仙火烧东洋龙宫,四海龙王水灌八仙,八仙推泰山筑海,惊动玉皇,赖观音大士说和才了却争端。人类的战争每年都有发生,无非射击轰炸,房倒屋塌,人死畜亡。而仙界之战却不同凡响,因一块玉版,就烧干海水,推山塞海,闹出天大的动静,但终于平息了。如观音所说:“天下无久争而不和之理。”在人们感觉中仙佛大多可敬可畏而不甚可亲可爱,神仙当中最可爱的当属八仙,佛门中最亲近的是济公,因是凡界人物得道成仙,属于那种市井的人情味特浓,七情六欲,似有似无,所以在中国各地的庙宇宫观中他们的身影最为常见。 三清殿建于唐开元年间,供奉道教最高三尊神,即元门鼻祖,玉清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红元时代;上清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清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门旁为哼哈二将,也意味着《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之理。 吕祖殿的历史较短,是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知府贾湖、总兵王正起倡建,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廊组成,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高台神龛中祀着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前廊之西有一块寿字碑,据说是陈抟所书,由林、富、弗三字组成,林打底,富贵长寿之意。 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碑的背面刻楷书苏轼的《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苏轼元丰八年(一O八五年)十月晦在诗叙中说“予闻登州久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书呈全叔承议”,诗中有想象,有实景,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不妨抄录如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写此诗是在苏轼陷于乌台诗案的第六年,也就是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文所说“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之后,然而余先生对“成熟”的理解又不成熟,他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并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成熟”更象世故圆滑。人有冤枉,又怎能停止申诉而不流露笔端,又怎能完全不理会而故作淡漠,又怎能忍气吞声而无须声张呢?只有把所思所想毫不隐瞒地坦白说出来,同时该做的事仍然去做,才是成熟,苏轼对乌台诗案的耿耿于怀的心境,在此诗中也一泻千里、尽情倾吐,因此纪晓岚评价苏轼此诗则云:“海市只是‘重楼翠阜’,此正不尽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从未见之前,既见之后,与岁晚得见之实,结撰成篇,炜炜精光,欲夺人目。”查慎行也对此诗评论:“只‘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着题,此外全用议论,亦避实击虚法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0c07501008tq7.html3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