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龙峡,位于淄川区西河镇龙湾峪村西峡谷蜘蛛山,东西两侧峭壁对峙,下临深潭谓之“龙泉”。传说苍龙潜藏于内,峡因此得名,与蜘蛛山东西相邻的小山是白鹤林。20年前,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如今,随着林木的砍伐、村民的迁移、疯狂的开山,曾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所蕴涵的美丽和生机正渐行渐远。 7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40多人 龙湾峪是个颇具山区特色的小村。进得村来,柴门犬吠,枝头鸟鸣,到处是弯弯曲曲的石头路,错落有致的石头房。漫步树荫,清闲惬意、自由自在,那种回归自然的心境让城市的喧嚣、心头的烦恼暂抛云宵,整个身心仿佛都与山村融为一体。然而,暮春时节应有的生机在这里却难寻难觅。就说那一座座住宅吧,还是那些坚固的石头房子围成的四合院,但很多住户连个木门、栅栏门都没有了。走进院子,除了荒草空无一人。 记者与村头一位正在吸烟的大爷聊了起来,他说:“十几年前,村里共700多人,现在还有40多口住在这里,最年轻的也近60岁了。进出山的路不好走,吃水困难,孩子上学远,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搬到龙泉镇去住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多少种着点地,都浇不上水,靠天吃饭。从去年秋天一直没下过大雨,今年收成又够呛。那些闲下来的房子没人管也没人修了。城里有些人倒是很有眼光,村头一座宅子就被一个在淄川城区工作的花3000元买下了,稍一装修就能住,周末开车过来,爬爬山看看景,吃点野菜、呼吸点新鲜空气,不错吧。”说到这里老人吸了口烟,烟雾笼罩的皱纹里让人读不懂是无奈还是自豪。 那片漫山遍野的绿色远去了 今年73岁的村民杜辉喜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他向记者提供了一本记录龙湾峪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笔记本,从1953年到1981年共植树110万株。说起那段峥嵘岁月,老支书喜上眉梢:“那时区里组织机关干部和周边群众到我们村修筑拦河坝、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努力,逐渐形成了西山、野猪峪和吉里峪三个林场,槐树、柏树及其它景观树随处可见,漫山遍野浓荫蔽日,再加上清泉古洞、水帘瀑布,群山幽谷中隐藏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景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有人写诗描写我们的村景:‘春观花山片片红,夏望山川处处青,秋来红叶红似火,冬雪山岭腾白龙。’村里的老百姓也养成了种树的习惯,有人就连结婚、过生日也要种棵树作为纪念。” 说到如今村子四周斑驳的山体,杜辉喜无奈而伤感:“那些树都是老百姓用几十年的汗水浇大的。后来,个别村干部不够重视,村里缺钱就去砍树卖树,成片成片的林木倒下了,留下的是一个个碗口粗的树桩。过去,因为树多能够涵养住水源,苍龙峡下的深潭常年供村民饮水、灌溉。如今,只剩下潭底那一洼洼水了。峡泉、流河泉、沐浴泉、石么泉、神泉、水泉,不下大雨已徒有虚名。” 但愿炮声停息游客来临 如果说林木被砍伐还能再恢复的话,放炮开山、采挖石料所造成的山体破坏就无法恢复了。记者在离苍龙峡不远的山坡上看到,有几处采石场已把山坡炸得片绿全无。村头一位放羊的大伯说:“乡亲们最痛心的就是放炮开山,好好一座山几年功夫就被炸得面目全非,那些采石场多数是个体的,没有手续就私自开山,老百姓多次投诉,媒体多次曝光,有关部门也多次查处,但往往停不了几天就又开工了。” 淄博日报社驻淄川工作站站长杜忠营生在苍龙峡、长在苍龙峡,每次回家看到某某人家人去屋空或听到乡亲们无奈的叹息,心里总有说不出的痛。他说:“一个人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乡开始,在外工作我们自愿为家乡捐款修路、种树,家乡好了我们脸上也风光。” 记者问:“有什么好办法发展经济吗?”杜忠营说:“几年前,专家评点论证聊斋旅游时曾指出,整个聊斋景点两个小时就能逛完,再到马鞍山或峨庄风景区太远,如果附近再有富有特色的景点就能构成旅游线路,把游客尽可能留住,给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带来商机。苍龙峡离聊斋景点不过十几公里,如果把路修好,也就十分钟的车程,开发好了彼此都受益。” 记者问:“关键是苍龙峡有无吸引人的地方?”杜忠营回答说:“我们村已故老人杜辉源曾整理过一些详细介绍苍龙峡景点的材料,附近的人文景观、传说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蜘蛛山、白花洞、玉泉洞、文昌阁、苍龙宫、龙王殿、钟鼓楼、唐槐、宋松应有尽有,这些遗迹有的还在,村里上了年纪的都见过。这里自然景观也很美,已被开山危及的石海十分壮观。乡亲们最担心的就是滥砍滥伐、非法采石屡禁不止。只要停止砍伐、停止采石,重视开发乡村旅游和资源保护,用不了几年就会再现秀美山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