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理崇圣寺 |
[游记]大理崇圣寺 |
2007-07-16 1739173.cn |
大理崇圣寺 在我国古代史上,帝王出家为僧的事并不多见。而宋代地方政权“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他“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第二代国王段思英,即位刚一年就进崇圣寺当了和尚。这9人出家的缘由各有不同,但他们出家地点都是崇圣寺。 他们为什么要到崇圣寺出家当和尚呢?因为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的崇圣寺,是“皇家寺院”,被东南亚称为“佛都”。 这“皇家寺院”的崇圣寺又是什么样子呢?《大理县志稿》记载:“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苍山)小岑峰下。其方七里,周三百余亩,寺有雨铜观音像,高二丈四尺,统计为佛一万一千四百,为屋八百九十一间……” 寺院中的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共有13层,是方形密檐式砖塔,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分立在大塔稍后的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是大理的标志和象征。 修建大理三塔崇圣寺,一是由于南诏国时南诏国王信奉修建“浮图”可以成佛;二是大理古时多水患,古籍称:“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唐开元年间(713年)建了三塔后,接着又建了宏大的崇圣寺,南诏国王经常和东南亚国家国王进寺敬香祈拜,因而崇圣寺成了“皇家国寺”。 宋代“大理国”时期,更是推崇佛教,崇圣寺香火更旺。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第十峰(苍山十九峰之一)下,唐开元中建,叫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垒十六层,故今名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出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峙……楼中有钟,其声闻可八十里,楼后为正殿,其后为雨铜观音殿。”“钟震佛都”,成为大理著名十景之一。 然而,这金碧辉煌的“皇家国寺”怎么又神秘消失,一千多年来只有三塔巍峨耸立呢? 据《大理县志稿》记载:明朝时期,大理发生强烈大地震,崇圣寺被震毁。“皇家国寺”从此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进行了崇圣寺的恢复重复。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铜观音殿”等,使三塔公园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 2002年起又大规模恢复重建崇圣寺,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大理建设特色的精华,整片仿古建设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斗拱门窗及细部装饰全用上好红椿木精雕细刻,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荷喜彩,两条次轴线建筑采用庄重典雅的玄紫彩。整片寺宇群落从三塔后延伸到巷山脚下,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崇圣寺佛像以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的《梵像画卷》为蓝本,按大理的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的特点布局雕塑。建筑群落采用细白麻石和青草石进行墙面地面铺贴和台阶踏步的支砌,柱础佛台均用大理石汉白玉。整片群落石料整齐划一,恢弘大气,体现大理奇异的石文化特色。 |
转自:http://www.1739173.cn/xs/gb/0517/1536.html4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