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泉州蟳埔村:魅力小渔村-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游游记,自助. |
[游记]泉州蟳埔村:魅力小渔村-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游游记,自助. |
2007-07-31 xingzou.com |
一走进蟳埔社区,我便被当地古朴的气息所吸引。这里一代代人伴着潮起潮落繁衍生息,经历了物换星移的人世沧桑。映入眼帘的种种画卷,向我们展示着这个海边渔村特有的生活。 走在蟳埔村悠长曲折的小巷中,咸咸凉凉的海风迎面吹来。“看,那就是我们蟳埔有名的蚵壳厝!”在当地老年协会会长黄荣辉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一座外墙嵌满了海蛎壳的民居,一枚枚硕大的海蛎壳像经过巧手编织的刺绣一样,垒贴在外墙上。尽管表面粗糙,却也精致有序,有着一种粗犷与朴素的美。 老黄说,当地蚵壳厝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的村民为了让房屋避免海风、海水与大雨侵蚀,就地取材,在房屋的外墙嵌上大量海砺壳用以加固。解放前,村里85%的房屋都是这样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条件的改变,还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蚵壳厝减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式住宅和小洋房。 “日子富裕了,越来越多的房子翻新了,蚵壳厝便显得弥足珍贵。”老黄感慨地说。行走间,记者触摸着这些原始、粗糙的海砺壳,指尖瞬时流淌过蟳埔人与海相伴的沧桑岁月与他们无声的辛勤劳作。 纯朴蟳埔女“风景”惹人醉 静,有独特别致的蚵壳厝;动,则有淳朴勤劳的蟳埔女。 穿行在蟳埔社区中,身旁不时走过佩带鲜艳头饰的蟳埔女,她们肩上挑着装满鱼虾的担子,看到我们都热情地打招呼。老黄说,蟳埔女特有的头饰和着装,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摄影家和旅游爱好者前来采风。 在一户人家门口,几位蟳埔女正在杀鸭洗菜。见我们对蟳埔女头饰的兴趣很浓,年已七旬的朱阿姨便热情地介绍说,蟳埔女的簪花围发饰相传为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入。头发一般后梳,绾成大圆髻,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如含笑花、玉兰花、茉莉花等其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髻中横插一支象牙筷,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你们来得真巧,今天我和几个老姐妹正要去妈祖庙祭拜求平安呢。你们也来看看吧。”朱阿姨说完,挑起担子,迈着轻快的脚步,悠悠然向小巷深处走去。 古庙年代久海神香火旺 朱阿姨说的妈祖庙,指的是蟳埔顺济宫。穿过曲折的石巷向深处走,巷子尽头豁然开朗,面朝泉州湾的蟳埔顺济宫出现在我们面前。 老黄说,此处的顺济宫建于明朝,又叫妈祖庙。妈祖是海上的守护神,更是许多沿海居民心灵与精神的寄托,在闽台一带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信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妈祖的生日时,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典,庆祝妈祖诞辰。 我们到时已是正午,顺济宫内香火弥漫,妈祖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各家送来的供品,虔诚的蟳埔阿姨正焚香祷告,祈求太平安康。顺济宫内处处写满了历史,里面立有一块墓碑,据说是顺治十七年刘志盛任泉镇水师都司此村所立,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走出顺济宫,老黄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当地的特产,“最著名的要数海蛎了,新鲜饱满”。村民们收获着大海赐予的宝物,靠海而居,依海生息,将古老的海洋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村情档案 蟳埔社区,是本区域最大的行政村落,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 顺济宫、宁海庙、蚵壳厝皆为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物;蟳埔女与惠安女,畲族女、客家女齐名,为福建妇女五大旅游品牌之一。蟳埔现有国家批准设立的台湾同胞船舶停靠点,是泉台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窗口。 魅力推荐:黄苞(蟳埔社区居委会主任) 我们蟳埔社区是靠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发展起来的,大海养育了我们,我们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蟳埔仍保留了不少蚵壳厝,它是我们祖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渔村最好的见证者。蟳埔女独特的头饰被称为“头上花园”,展示着我们蟳埔社区的一种资本和文化。这里有顺济宫、宁海庙等多处历史文物,还有许多特产,海鲜市场上总少不了我们村新鲜诱人的海蛎。 目前,社区计划开发一条旅游线路,利用濒临海港的有利条件,通过合理规划,打出特色旅游品牌,把我们蟳埔的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 专家点评:民俗风情浓厚适合连点开发陈日升(泉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 蟳埔保留至今的蚵壳厝,以环保的建筑方式,变废为宝,保护泥墙不受风雨侵害,体现了蟳埔人的智慧和力量。这里妇女独特的头饰又是一大亮点,编花的习俗延续至今,这些与当地有名的文化保护文物一样体现着很强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到这里处处充满了故事。 |
转自:http://xingzou.com/Article_3708.html7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