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6日崇圣寺(1)云南游记(14)

[游记]16日崇圣寺(1)云南游记(14)

2008-06-10    sohu.com

搜狐博客 > 空山横笛 > 日志 > 游记

2008-05-27 | 16日崇圣寺(1)云南游记(14)

16日.崇圣寺(1)

离开蝴蝶泉,汽车向下关方向开去,该到崇圣寺去游览了。崇圣寺标志性的三塔很抢眼,很远就能看到。

崇圣寺位于大理市郊,离大理古城只有1.5公里,离下关14公里。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和象征,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三塔地理位置优越,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大理国本来就有“佛国”、“妙香国”的称谓。崇圣寺建成之后即成为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历史上曾有9位大理国王逊位在此寺出家,足见“佛国”之名不虚。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年的崇圣寺“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有“佛都”之美誉。

其实在中国佛教中,尽管菩萨比佛陀低一个等级,是佛陀的信使,但是人们亲近菩萨胜过亲近佛陀,因此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寺院中供奉的主神也大多是观世音菩萨。当然这个“圣”字,在当时还有另一层含义: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作为南昭、大理的“佛都”,

用“崇圣”二字命名王畿内最大的佛寺,是极其贴切的。其实在印度宗教里,观音是一男性,但是到了中国,由于受中国“二元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才逐渐变成一个女性。但是在中原地区,观音几乎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只有在这样的地区,我们才发现一些原汁原味的“异类”,在这里观音塑像有女相也有男相(早期多为手持杵拐的银须男姓老者)。

史籍中有关崇圣寺的记载屡见不鲜。方国瑜先生考证,在文献中最早记录大理崇圣寺塔的是《太平广记》。此书是宋朝太平兴国二年至三年(公元977-978年),以汉代自宋初流行的野史等五百多种的材料编辑而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乾符二年,韦陀将军童真告宣律师曰:西洱河袤百里广三十里(按指大理坝),中有洲岛。古寺经像尚存,无僧住持,经文与人(指中原)相同。时闻钟声百里殷实,每三年供卷,古塔基如戒坛二重。塔上有覆釜,彼土诸人见塔每放光明,即以素食祭之,求其福祚也。”方先生认为,这里所提到的“古塔”指崇圣寺的千寻塔无疑,因为所记“基如戒坛二重,塔上有覆釜”与现存千寻塔相合。而且,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上距崇圣寺塔建成(开成五年即公元840年)相距35年,又上距崇圣寺鸿钟铸成(咸通十二年即公元871年)仅五年。

元初至元年间,有两个人提到了崇圣寺。一个是元朝派往云南的使者郭松年,他亲历大理,在《大理行记》中写道:“崇圣寺中有三塔,一大二小,大者高三百余尺,凡十六级,样制精巧,即唐遣大匠恭韬、徽义所造。塔成,韬、义乃归。”另一个是“滇人”(云南本地人)张道宗在《记古滇说集》中所写:“唐遣大匠恭韬、徽义至蒙国,于开元元年癸丑造三塔于点苍山下,建崇圣寺于塔之上,倚山临水,无不精丽。塔高三百尺,崇十六级。”在这里,二人都未详细记载崇圣寺的面貌。虽然二人异口同声称三塔修造的年代和人物,但是三塔到底修造于何时,历来也有争议。“开元元年癸丑造三塔”这一说可能就不确切。因为,据考古证实,“大理三塔的修建年代,千寻塔始建于南诏的丰佑时期,即九世纪中;而300年后,到大理国后期十二世纪中,高量成等重修塔刹,同时增建了南北两座小塔”。(姜怀英、邱宣充《大理三塔史话》)。另有一块由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立的《大崇圣寺碑铭并序》石碑,则较为具体地记了崇圣寺的景况。碑文说:段隆的曾祖父段实(也作日)武定公,“拳勇大度,留心内典,崇信三宝”。他认为“于戈做扰(扰乱),奈佛力攸赖(长久依赖)”,“于是发愿大建佛宇”。碑文对崇圣寺塔作了生动的描述:“大理崇圣寺者,在郡之点苍下,蒙氏所创也。寺既灾,武定公为大檀越,出己财,缮治庄严经像,殿庑奂然复新。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望之如昆阆间物。舍田供僧,日百许人。住持僧曰‘觉性’也,两被玺书覆护,寺益显矣。”可见,在元初,崇圣寺曾经段实重修过,而且盛况不减当年,僧侣有上百人之众。所谓觉性“被玺书覆护”,指的就是碑阴口语“猪儿年”圣旨。

到了明清两代,古籍中对崇圣寺的记载就更丰富而且详实。明洪武间,江南入籍大理的下级军官李浩,写了一本《三迤随笔》。他在书中对崇圣寺的历史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据说材料来自大理国内史。《大理国僧分五类》载:“蒙氏崇道敬佛,而于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观。中最壮观为崇圣寺,国师居寺中。”《蒙段诸异僧》则进一步说:“原崇圣寺初建于诏初,为诏王阁罗凤与吐蕃国师赞错证盟处,为吐蕃使臣驻地”。从这段记载中,可以估计,崇圣寺初创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寺。“蒙氏后迁羊苴咩,又扩叶榆城于双鹤泽”。到了丰佑时,重用寿海大法师。法师献策,“以南诏为佛国,重修崇圣寺为护国大崇圣寺”。于是,丰佑“派使入益州请大师将工部侍郎尉迟恭韬、五百工匠,及先王所掠西蜀工匠四百余,又调国内工匠三千余,诸匠俱全。造千寻塔,以壅土逐层垒高。恭韬见诏民日出男女上万,运土役苦,议以羊载双麻袋,内乘砖土。羊善攀,日驱羊万余,果验。韬,世之巧匠。五年,成千寻佛图,内藏宝器、佛经。万佛像,皆南诏诸官、善男信女、寺僧塑造,遍置塔中。崇圣寺十二院,僧众千余,荐高僧十了为大方丈。又命赵永铸佛千尊。”大理国时期,“(段)思平立国曰大理,称文武皇帝,修崇圣三塔”。当时“无为寺、祟圣寺皆为国寺,国中传武、读书之地。皇族清平官、九爽、军将、节度等,子孙可自幼皈依,读书。习文至长,录用于国。两寺住持可参国事,可择储君两寺住持、大比丘多为历代国君、清平宫。”(《大理国崇佛》)“帝王听经于无为,诸臣听经于崇圣寺,其余诸寺为庶民听所。”(《圣德皇帝高升泰事》)这一大段记载已经将崇圣寺的来由、修建年代,以及在国内的地位叙述清楚了。尤为可贵的是,所记祟圣寺和千寻塔的建造年代,与二十世纪八十年维修千寻塔时出土的“中兴二年”的墨书题记和中心木柱碳14测定的年代相吻合。

明倪辂本《南诏野史》另有这样的记载:“(蒙晟丰佑)改元天启。开元元年,建崇圣寺,基方七里。圣僧李贤者定立三塔,高三十丈,佛一万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铜四万五百五十斤。自开元中至是完功。砌人恭韬、徽、徐正。张永让,益州人,赵永本国人。”这段记录,对塔高、佛像数有了新的补充。

明代副使吴鹏在《重修崇圣寺记》中说:“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洱之胜在崇圣一寺”。清人吴梅村诗:“洱海与苍山,佛教之齐鲁”可见当年大理佛教之盛行。崇圣寺作为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吒))教主的所在寺院(见《护国司南抄》),规模宏大,是苍洱地区弘扬佛法的中心。

但有几点必须考辩:

一是与《记古滇说集》说“开元元年建寺”,这与史不符。因为开元元年当在南诏未入主洱海边的盛皮逻时期,距劝丰佑(即晟封佑)主国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胡蔚本作元和十五年(即丰佑保合元年,公元820年)初始建,是有道理的。邱宣充先生考证:“千寻塔创建于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的看法是较为可靠的。”

二是修建还是重修。按《三迤随笔》记,似在丰佑之前已有寺,只不过简陋一些。如此说则胡蔚本说“重修”和《焚古通纪浅述》载“主(南诏第十一代王丰佑)重葺崇圣寺,增至千间”是接近历史的。

三是丰佑时修崇圣寺,《三迤随笔》提到僧寿诲大法师,而《南诏野史》提到李成眉贤者,说他们是建寺的主持者。寿海法师,在《南诏野史》和《滇释记》中都有记载。《滇释》说他是“洱海周氏子,有道行,通经史”。有一年天旱,他曾为丰佑祷雨。《滇释记》载:“圣僧李成眉贤者,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公元821-824年)间游化至大理,时南诏礼为师,乃建祟圣寺。基方七里,塔高三百尺,时王嵯巅为钦督官,塔、寺、殿、庑成。”两人都是丰佑宠敬的人,都参与建寺很有可能。自从元初段实修缮崇圣寺后,将近两百年,即明正德乙亥(十年,公元1,515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郭人庐尽圮。中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合,宛然无璺”。(李元阳《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过了26年,即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李元阳从荆州知府任上告老还乡,“里居不出,不营生业,薄自奉、厚施予”,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修崇圣寺。督学吴鹏的《重修崇圣寺记》、杨慎的《瑞鹤观记》,以及李元阳本人的《崇圣寺略记》、《崇圣寺衙器可宝者记》都详细地记载了这次大规模修缮的情况。李元阳在《崇圣寺略记》中写道:“大理城之北寺曰崇圣者,自始迄今历千五百年,梵宇悉颓,法席中断。大明嘉靖辛丑予始修复。”他又在《翠屏草堂记》中说:“李氏中溪叟,自嘉靖壬寅葺崇圣寺,垂三十年始得竣工。”吴鹏说:“郡人李内翰中溪氏,率子弟罄货财,竭力兴复。盖自嘉靖壬寅经始,至今癸亥乃得讫工。凡三阁七楼百厦,其位置之向背,基础之崇卑,片瓦寸木皆出自李公之擘画。”从此,崇圣寺又出现了兴旺景象。“一时,钟鱼磬铎,无间晨昏,而学徒衲子,渐以类集。废者以兴,坠者以举。殿堂弘丽,廊庑崇深。松桧蔚乎清阴,花木纷乎盈目”。“盖有千尺三浮图,玉柱标空,金顶耀日,寰中之塔,无与比肩。高楼百尺,上悬鸿钟,声闻百里。登斯楼也,览云霞于襟袖,荡灏气于层胸。西望苍山,四时皓雪;东俯洱水,数点蒲帆;洒酒临风,有足乐者”。“高楼之西,佛殿七楹。殿后为雨铜圣阁,唐代天雨铜铸观音像,举高二十四尺。阁后为净土化城,内铸西方三圣像,各举高九尺,左为龙华堂,右为圆通舍楼。南入总持门,行数步,诸院幽闲,迤逦相屑。至杏坛而极楼,北入瑞鹤亦行百步,阶墀栏循,窈窕登陟,至三清而止。此则寺之大概也”。(《崇圣寺略记》)“寺之重器有五:一日‘三塔’,二日‘鸿钟’,三曰‘雨铜观音像’,四日‘证道歌’、‘佛都匾’,五日‘三圣金像’。中塔高入云表,寰中无匹,旁二塔如翼内向”。“寺楼鸿钟,其状如幢,制作精好,声闻百里。自禁钟而下,此为第一。南诏建极十三年铸,盖唐懿宗咸通元年也。雨铜观音像,高二丈六尺。唐初,有僧拟募铜铸像。是夜,天雨铜,像成铜尽,无欠无馀。‘证道歌’二碑、‘佛都’二大字,为寺僧圆护手书,其用笔与赵孟 同三昧,为世所珍。世传,护右手自肘至腕,洞彻如水晶然,则笔精之妙,殆非偶然。三圣金像在极乐殿,并高丈一尺,嘉靖间铸。时盛夏赤日,冶人无措,忽阴云如盖,独覆铸所。像成而云散,众咸异之。夫此五物在寺,亦有多年历史”。(《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不过,李元阳所修建的崇圣寺已经夹杂了不少道观的东西了。其中,有一座宏大的瑞鹤观。杨升庵在《瑞鹤观记》中,翔实地记载了这座道观的规模。他写道:“点苍山应乐峰下,三浮屠之次,有瑞鹤观者,本崇圣寺之遗址。寺在唐贞观间为屋千楹,既更朝代,存者无几。皇明嘉靖间,郡人御史中溪公元阳始经营之,尽捐家资,兴废补敝。数年之内,殿阁楼庑,视旧有加”。时间又过去了70多年,即祟桢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初十日,旅行家徐霞客从丽江经剑川、浪穹来到崇圣寺。晚饭后,他与寺僧出寺,“徘徊塔下,踞桥而坐,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间,令人神思悄然”。这是何等富有魅力的景象!十五日,徐霞客与姓何的朋友遍游崇圣寺。他在日记中写道:

转自:http://kongshanhengdix.blog.sohu.com/88573657.html42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