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岛崂山旅游景点指南

[游记]青岛崂山旅游景点指南

2007-07-16    xingzou.cc

[太清宫的由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道观是崂山的太清宫,它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太清景区风貌]

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围着7座山峰,主峰称"老君峰",左侧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侧依次是重阳峰、蟠桃峰、西王峰;东面是崂山头;南面是碧蓝的海湾,称"太清湾"。由于被远处巨峰和近处7峰环抱,阻挡住冬季北来的寒冷气流,因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近似亚热带小气候、小环境,冬季平均气温是0.9℃。在夏季由海上吹来凉爽的海风。因此这里既无严冬,又无酷暑,温和湿润,植物繁茂,品种繁多,不仅北方植物生长良好,而且还有很多南方植物种类也在这里生根开花,生机盎然,所以有"小江南"之称。

[太清牌坊]

这里是太清宫牌坊,1997年太清宫出资修建,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为四柱三门式。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起到了标识引导、空间分界、装饰美化、纪念颂扬的作用。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阆"字意为"空旷",庄子外物曾记"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宽阔;"苑"指花园,"阆苑"则指具有"阆风的花园",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隐《李羲山诗集》中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妻)鸾"。"阆苑圣德"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自下而上分别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十二生肖" 、"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牌坊前面是太清湾,后面是修竹茂林。古树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刹,就是古今闻名的崂山太清宫。经过牌坊,我们可以来到新修的太清宫正门。

[正门→钟楼→鼓楼→元辰阁→元君阁]

我们现在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大门比以前更加宽敞大方。这个门是2004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开放。大门为重檐庑殿顶建筑,也称"山门",这一名称还保留着当初道众聚于山林隐修的痕迹。来到宫观,仙、俗相分的标志就是宫观的山门,按照道教的说法,跨过山门,就意味着踏进了仙界,与立于山门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别、仙俗之别。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钟楼和左手的鼓楼。俗话说,"晨钟暮鼓"。钟鼓是为了给道士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要偷懒。
钟鼓楼后有两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这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
元辰阁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
两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备,喜怒各异,或持枪剑,或抱琴执笏,各显神通,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
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古代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赐的,她能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左边是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
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但八仙的产生与定型却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他们凑成一个班子是在元代,而这个班子的定型却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这显示了民间造神的随意性。

[三官殿:耐冬→三官殿→翰林院的创建→南方植被]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三官殿的正门,在大门两边大家看到的这两棵古老高大的树是银杏树,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敕建道场,修建太清宫时栽种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银杏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性别之分,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性。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公孙树"等别称,为什么叫"公孙树"呢?原来,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在民间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三官殿。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两棵"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的12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长达半年的时间。因盛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却能迎风怒放,所以称为"耐冬"。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之一。
右边这棵耐冬高近7米,近60厘米粗,树龄600多年,传说是明朝的崂山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山茶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最大的之一,属于国家级的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
这棵耐冬开的是单瓣红花,当花盛开时,每朵花在开放时都贴到了叶面,好像在树上落下一层厚厚的"红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太清宫后,见到这棵耐冬花红似火,热烈而庄重,恰好上清宫中有一株白牡丹,花朵硕大,灿烂似锦,经过他的想象两株花变成了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绛雪和香玉。这棵树就是蒲松龄老先生《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绛雪"的化身。"绛雪"就是红色的雪的意思,随着《聊斋志异》的流传于世,这棵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在我们左边的这棵山茶,开的花是重瓣白色的,树龄也有400多年了。开花时节,它与绛雪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芳斗艳,实为太清宫隆冬季节的一大奇观。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就是三官殿。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三官的来历比较久远,就道教本身来说,在道教创始人创立道教时,经常为百姓治病消灾,使用的就是与三官相关的"请祷法"。就是先让病人承认有罪,然后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写在纸上,一式三份,一份藏在深山石缝中,交给天官;一份埋在地下,交给地官;一份投入水中,交给水官。如果三官接到信息就能为病人赐福、赦罪、解厄。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这个院落,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所以后人就将此院称为"翰林院"。尹琳基在这个院子的正厅供奉东汉时期的大经学家郑玄,所以,此院原名又叫"经禅祠"。
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他精通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在当时的今文和古文经学论战中,他自成一家,号称"郑学"。"郑学"成为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学,郑玄的著作很丰富,并在今天的崂山惜福镇书院村一带聚众讲学,门徒有1000多人。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对面的这棵树,这棵树是一棵"棕榈",棕榈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在北方的室外很难生长,但这棵树却依然生长的枝繁叶茂,原来是因为太清宫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气候非常温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棕榈树旁边那棵树是素心腊梅,属梅花中的上品,花色浅黄,给人以清雅高洁之感,每当腊梅花开,幽香飘出墙外,游人往往在院外溯香寻源,最后才能见到它的芳容。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棕榈树的下面也是两棵南方植物,那棵叶面上布满黄色斑点的植物是"桃叶珊瑚"。桃叶珊瑚旁边的那棵是"木兰",因为含苞的花蕾,形状像一枝笔一样,又称为"木笔"。干燥的花蕾则可入药,被称为"辛夷"。通常木兰每年只在春季开花一次,这棵木兰却每年开花两次,四月份一次,七月份一次。花瓣硕大厚实,内层洁白,外层紫红。传说这棵木兰原来也是一年开花一次。有一年,宫中道长夜间作了一个梦,梦见巾帼英雄花木兰示意饮酒出征。道长醒来,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披衣起身,到院中散步,忽见木兰花在月光中摇曳起舞,道长猛然领悟,匆忙取来存封多年的老酒,浇灌在木兰树下。从此这株木兰就显了灵气,每年开两次花,成为宫中一奇。
现在我们看见的这棵高大笔直的树是水杉。水杉生长快,喜光,喜湿润,是古老稀有的珍贵树种,多少年来人们都以为它早已绝迹,直到1943年在神农架地区重新被发现,经植物学家的培育、繁殖,使它被许多国家广泛引种,这是我国植物学家对世界植物学的贡献。我们看到的这棵水杉是五十年代栽种的。
水杉旁边这棵树是枫树,大家对枫树非常熟悉,但这棵树却与众不同,春天它的叶子是红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又变成红色,所以俗称"两头红"。
走出三关殿,在通往三清殿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景点。

[黄杨树]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这棵树,它是一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太粗,但已经有800年树龄了。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的非常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细腻坚硬,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

[龙头榆]

经过黄杨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所以把它称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遮荫面积达一亩多地。

[逢仙桥]

在龙头榆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大石头上雕刻的是"逢仙桥"三个字,相传宋代的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两句,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因为在这座桥上曾经与仙人相逢,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

[康有为诗刻]

过逢仙桥上山,迎面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诗刻,这处雕刻于山崖上的著名石刻是康有为于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辗转海外,回国后多次来青岛,并两次专程来崂山太清宫游览。这首五言体诗,起手便是"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气势恢宏,立意新颖,把崂山寓意为天上的碧芙蓉;"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又把无限风光的崂山比作唐代以专攻山水画而著称的李思训的画卷。李思训(651-716)是唐代元年间的武卫大将军,善画山水树石,并自成一家,其子也善画山水画,史称"大、小李将军"。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赞美崂山风光、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建筑特色,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是太清风景游览区最有价值的刻石之一。
***同志1979年来崂山视察时,在这里仔细观看了足有1刻钟时间,看完后肯定地说:"这是康有为的真迹。"

[丘祖殿]

经过康有为刻石,我们现在来到了丘祖殿。丘祖殿是为祭祀崂山名道、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建的殿宇。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丘处机。
丘处机,字密通,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时师从王重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师父仙逝后,丘处机在姜子牙钓鱼的蟠溪自修7年,又去龙门清修,这期间,一蓑一笠,一年四季从不更换,被人称为"蓑衣先生"。公元1208年至1209年,丘处机曾两次来到崂山。丘处机多才多艺,在道学研修方面造诣很深,在崂山广收门徒,传经布道,不仅使崂山成为道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他对养生学颇有研究,着有《养生消息论》。他的书法、诗词功底也很深厚,仅在崂山就留下了40余首诗词,其中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尤为闻名。他先后受到金世宗和成吉思汗的召见。据《元史·丘处机传》记载:丘处机及同行的18位弟子远涉万里,西行至大雪山。据查"大雪山"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当成吉思汗问他怎样才能统一天下时,他说:"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又问及长生之药时,他答道:"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当向他讨教治国之道时,他答道:"治天下之道,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念其诚实,并接受了他"敬天爱民"的思想,尊呼他为"国师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事"。
在封建帝王时代,进了皇宫,见了皇上,大小官吏都要行跪拜大礼,据说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大汗免其跪拜,可见丘处机的地位之尊。金庸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曾对丘处机仗义行侠、疾恶如仇、锄强扶弱、武功高强作过精彩的艺术刻画,深受读者的敬慕和喜爱。公元1227年,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去世,终年79岁。

[三清殿:正殿→东西配殿]

(邱祖殿下来经过逢仙桥,来到三清殿)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大殿是太清宫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张道凌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则把它演变为"洪元"、"浑元"和"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从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在三清殿外侧,大家看到的这尊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须四张,披甲带盔,手持钢鞭火轮的神像就是镇坛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驮的地位。
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阳神的总管。全真道奉他为北五祖的第一祖,他姓王名殆,道号"东华子"曾经隐居昆嵛山烟霞洞潜心修炼,修道成功后,得天真赐号"东华帝君"。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嵛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西王母最初是中国西部一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传说,逐渐演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变成神,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道教中称她为原始天尊的女儿。
三清殿院内种有芍药、金桂、四季桂等多种花卉,最为名贵的就是大家看到的东华殿前的这棵绿萼梅,它树体虽不高大,但树龄已有三百多年。开花时,弯曲的枝条点缀着艳丽的花朵,显得格外仪态庄重、古朴典雅。传说这棵树十年动乱期间,曾流落他乡,后来被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找回,种在院内,据说他是长江以北同类树种当中最大的一棵,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关岳祠:建祠由来→金桂→蒲松龄写书亭]

走出三清殿向东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这里边供奉的是汉代的关羽和宋代忠将岳飞。道教信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收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包括忠和义。另外,道教把"道化为禅","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那么禅也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成为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是多神论。关羽和岳飞都是一代豪杰,将他们奉为神,取其"忠"和"义",所以关岳祠又名忠义祠。
关岳祠门口这棵树是一棵金桂,每逢桂花盛开,老远就可以闻到金桂花那浓浓的香甜味道。树枝上系满的红绳是人们用来"许愿"的。
金桂树旁边这个小亭子,传说是"蒲松龄写书亭"。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此写书。《聊斋志异》共有四百多篇故事,其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郭沫若生前,对蒲松龄曾作过深刻的评价:"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据有关专家考证,蒲松龄曾于1672年到过崂山。有一天深夜,他坐在这个亭子里凝思,忽见对面白色墙上有人一闪而过,象是穿墙而入,定睛一看,原来是道童给他送茶闪过的影子,但由此却启发了蒲松龄老先生的灵感,挥笔写成了有关"穿墙术"的《崂山道士》名篇。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根据传说在近几年刚刚修复的。

[神水泉]

崂山矿泉水,驰名中外,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的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神水泉"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为什么叫它神水泉呢?据说它有三"神":一"神"水质清澈甘洌,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杂质却非常少。据说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近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地基打的不好,水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神"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必治,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皇殿:三皇殿→十大神医→金虎符文→耿祖祠→救苦殿→汉柏凌霄→拜斗石]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殿,叫三皇殿,大家看到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那位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关于这三位老祖先传说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大神医,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问、闻、望、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创健身五禽戏的华佗(华佗发明麻醉药比欧洲早1500年);有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药方》,后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等。由此可以看到,三皇殿正殿所供奉之神都是对我国和人类文明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一向受到人们的崇敬。
在正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邱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邱处机的金虎符文。行文年代是癸末年,就是公元1223年,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是当今崂山庙宇现存碑记最古老的两块,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十年动乱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万岁"两字,所以才没人敢轻举妄动。这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邱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域地,邱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它以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宫观都不派差,不纳税,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处如朕亲临"。由此可见,当时邱处机极受成吉思汗的尊敬,不仅拜他为国师,而且被尊为"神仙",甚至有皇帝的同等身份。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成吉思汗为了利益所需而尊崇道教,以及邱处机本人学问高深,胸有谋略的原因。据《元史o邱处机传》记载,邱处机曾随成吉思汗西征,邱处机的进言,很受成吉思汗的赏识。邱处机一生专修"全真"教义,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有《养生淌息论》等许多文章。他的书法、诗词造诣也很深,在崂山留有40余首诗词,尤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最著名,而且是他的亲笔手迹。1227年邱处机逝世于北京白云观,时年79岁,崂山上清宫前有他的衣冠冢。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西配殿,西配殿是"耿祖祠",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道士。耿义兰是明万历年间崂山白云洞的道士,他带领道众与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建佛寺的憨山和尚打官司胜诉,为道教立功所以被尊为"扶教真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救苦殿,救苦殿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信仰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传说凡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只要他们的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授的神符,向神祈祷,下地狱的人便一定会得救。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这棵树,它是一棵桧柏树,是由汉代崂山道士张廉夫亲手栽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树龄。很早以前,在这棵树上寄生了一棵凌霄树,像龙一样,缠在树干上,这一奇景被称为"汉柏凌霄",但在一次雷雨中遭到雷击,引起火灾,凌霄被烧死,这棵树的树冠,也被烧毁。几年后,奇迹出现,不但这棵树又重新复活,而且在树干的一侧又长出一棵凌霄。凌霄又叫紫薇,属藤木科,每年夏秋季节绽开桔红色的喇叭花。更令人叹奇的是,在树的另一侧,又生出了一棵盐肤木,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盐肤木又叫五倍子,属灌木科,主要生长在南方的四川和云南两省,北方很少见,只可惜这棵树最近刚刚枯死。但人们发现,在这棵树北边的第一树杈上又长出了一棵小树,这棵树只有一尺多高,经鉴定是一棵刺楸。刺楸木质较好,可做火车铁轨的枕木,以及制作乐器等。它的树皮还是一味中药,被称为"海桐皮"。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这棵树非同一般,它是由四棵不同种类的树长在一起的,这一奇迹被称为"四树一体",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常绿乔木、灌木、藤木相结合;二是阔叶树木与针叶树木共存;三是开花与不开花树木共荣;四是落叶与不落叶树木共体,实为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接下来请看这块大石崮,上面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形状像北斗星座,这是太清宫道士拜北斗的祭坛"拜斗石"。传说唐朝道士李哲玄,在此拜北斗,见红光自天而降,于是由此得道。另外,据有的研究资料考证,这石崮上面的洞穴,是因为海水浸蚀形成的,学名"海蚀穴",证明过去崂山曾在海底。因此,它对研究崂山地质变迁现象具有一定价值。

[海印寺遗址]

这块刻有"海印寺遗址"的石碑,用的是原先建海印寺时的石头,碑上刻有"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万历十一年(1583年),憨山从五台山来到崂山,在今华严寺西边的"那罗延窟"修禅。二年后(万历十三年)来到太清宫。起初,只是以简陋的草棚居住,但他觉得这里的地势优越,是建寺的好地方,于是开始设法筹金。万历十四年(1586年),皇帝得子高兴,敕颁十五部藏经给天下名山。皇太后(慈圣)命太监送一部给崂山,憨山上去谢恩,并请求建寺以便放藏经,但皇上未予理会。无奈,皇太后命后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藏经,并亲自赐于"海印"之名。这样,憨山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成了海印寺。话分两头,再说太清宫,据史料记载,在海印寺建成之前,道观已开始败落,殿堂道舍几乎倒塌废弃,道众流散他地,只剩下一,二个道士守着,生活无着落,甚至要出卖地产。尽管如此,憨山在这里建佛寺,对道士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觉得,守不住基业,寄人篱下,脸上无光。于是,有道士耿义兰出面驱逐憨山,憨山凭借当时的地位和势力,根本不加理睬,耿义兰状告打官司,没有获准,反而被诬告治罪,耿义兰等人便进京上告。耿义兰住进北京的"白云观",通过白云观的主持王常月,王常月又通过在皇上面前得宠的郑贵妃的关系(王常月医术高明,常进宫为皇眷治病),终于把"控书"送到皇帝面前。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皇帝下谕逮憨山进京问罪,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建宫",憨山受到"酷刑严讯"之后,以私营寺院的罪名被发配到雷州(今广东雷州)。这样,历时多年的僧道争地的纠纷以道教胜诉告终。费时四、五年,耗资巨大的海印寺,也毁于一旦。原先败落的太清宫得以重修,而且皇帝还赦谕御赐太清宫《道藏》一部。
憨山在发配到广东期间,住在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主张释、道、儒一致,圆寂于曹溪,时年78岁。看来,憨山在他的有生之年,主张三教合流,大概是从他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转自:http://www.xingzou.cc/article_360.html104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