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岛崂山古琴道乐 |
[游记]青岛崂山古琴道乐 |
2008-05-22 baidu.com |
南宋衰亡后,卫王 的两妃谢丽、谢安姊妹由浙江临安至崂山塘子观隐居修道。 两谢在宫廷时就精通琴法音律,能演奏古琴和笙、管、笛、箫等多种乐器;来到崂山入道场后,更积极研究道乐,改革经韵曲牌。 崂山道乐内山、外山两派,塘子观则同时具备内山、外山两派之特点。内山各庙观遵循丘处机规定的清静无为的戒律,禁止响动乐器,一是怕吹奏乐器吹破了崂山的“风水”,二则防止道士们“闻乐声而生情欲”,而后来改革为可以弹奏古琴。 据《道藏源流考》载,太清宫道士耿义兰等在僧道庙址之争中取胜后,万历皇帝除降旨毁寺复宫外,并赐《道藏》及珍贵的乐谱和精制的古琴三十多张,同时还学得了不少中原、秦、晋地方戏曲音乐曲牌与十方道乐经曲,使崂山太清宫及其他庙观的经乐韵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灭亡后,宫廷中两妃子养艳姬与蔺婉玉,潜至崂山出家为道。养艳姬,山西宁武关人,擅长吟诗、琴法和秦晋地方乐曲,并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文武双全才女。蔺婉玉,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之侄女,自幼善丝竹歌舞,笙、笛、箫、管无所不能,被选入宫中任乐女,因才貌超众,又中选为妃。她俩来百福庵后,得蒋清山道士之助,精心研究道乐曲牌,积极开展外山应风道乐,使百福庵成为清代至民国间的崂山道家应风乐的活动中心 清康熙年间,蒲松龄两次来崂山访友旅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的一些篇章外,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经曲。蒲松龄因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华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此后,崂山道家一些后充实的经曲,有很多曲子中有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崂山东北隅的鹤山遇真庵叶泰恩道长,精通音律,善古琴,根据他多年的朝海仙居生活的感受,创编了大型古琴曲《东海吟》。 清嘉庆年间,太清宫道长韩谦让,深悟琴理,是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古琴演奏家。他卒年93岁,有门徒30多名。这一期间,太清宫的下院天后宫的应风乐已经逐渐代替了百福庵的领导地位。 从清中叶到民国年间,崂山太清宫的古琴音乐很兴盛,形成一个派系--山林派道乐,道长韩太初和庄紫阳师徒是清末民初道乐的中心人物。太清宫的古琴演奏风格、技巧,是当时构成山东古琴派系的重要内容。 1935年至1939年间,青岛市区各宫观的道士多在三五个上下,一有活动,便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应风乐队来应酬民俗活动。当时,太平路的天后宫张文学道长的管子,道口路玉皇庙(即清溪庵)韩照福的笙,蒙古路全圣观曾陶旃的箫,阳明路圣清宫吕经绍的笛子,四方海云庵王宗晓、沧口天后宫牛福真、大麦岛浮山庙曾明本、薛家岛上泉庵的张庆奎四人的笙,浮山所村城隍庙于起祥的古琴,都各具一格,颇有名气。
|
转自:http://hi.baidu.com/cnyuxi/blog/item/28fc0797f0c9c76d55fb968e.html2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