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崂山道教

[游记]崂山道教

2008-05-22    bokee.com

月光宝盒

生活故事:青岛虾虎-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崂山佛教

崂山道教- -

道教的产生年代在国内的史学界众说不一,大多数历史学家把东汉末年张陵创出的"五斗米道"看作是道教源头。
崂山地区道教活动产生较早,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看,在汉末"五斗米道"之前,崂山的道教活动已有一定规模。

明代《即墨志》载:"吴王夫差尝登劳山得灵宝度人经。"

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载:"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江西瑞周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来崂山之阳,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于建元三年壬寅(前139)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官,为开山始祖。"

《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太始三年丁亥(前94),幸不其,祀神人于交门宫。"并载:"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宗教不同于方士之处在于产生正式"供奉",即有偶像及所附带的礼仪。无论是汉武帝的"祀",还是张廉夫的"供奉"都属于既有

偶像又有礼仪的宗教活动。毫无疑义,这些活动已属于道教的范畴而不应认作方士行为。

《汉书·艺文志》中载有道经36部,其中一部分还是汉武帝从崂山带回去的。在既无造纸术又无印刷术的西汉时期,能有成部的经书也是相当不易,当然形成这些经书的时间更应向前大大推移。

崂山道教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庙宇是始建于公元前140年的太清宫三宫殿前身——三官庵。据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记载,创始人张廉夫原是一位才子,生于西汉文帝九年庚午(前171),于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前148)参加科举,文学茂才一等,仕至上大夫,年仅23岁,于中元三年甲午(前147)弃官修道。在记述他入道的原因和过程时曰;"因碍权要,弃职入道,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

西汉自文帝、景帝以来,道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在民间进行,而且已经上达朝廷。《史记·封禅书》中记有"......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曰:"(司马)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前140~前110),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不难看出那时道教作为宗教的形式已经得到皇帝的尊崇,其理论体系也在官场学术地位中独立成家。张廉夫从都城弃官去终南山修道在当时也决不仅仅是"因碍权要",主要原因是亲身参与"六家"之一的道教哲学研究这一目的。

据各类资料记载,道教早期活动的中心是终南山,西汉时期开始兴旺起来。崂山道教的发起也应属于这段时间,当时这里已经成形的道教活动场所就有多处。

《太清宫志》是对一庙的记载,并没有将崂山地区当时整体情况作一介绍,其实当时崂山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地区并不是太清宫而是现在的城阳周围。《汉书》中记载的汉武帝两次来不其城(今城阳西南)"祀神人、建明堂"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的。

据《道藏·道教源流篇》记载:"武帝弱年好多,先受道法,既即位,犹自上章,朝土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愈甚。"

西汉武帝所幸的"边海之际"实指崂山,因为崂山道教在西汉时期与陕西终南山、江西鬼谷山齐名。

然而如《汉书》所记,说明当时武帝只是游览了崂山诸道教殿室中的一处而不是全部,太清宫是不是也在其中,尚无可考证,但崂山道教在当时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了。

张廉夫于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内申(前85)离崂山太清宫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时,已是86岁的高龄了。据记载说他在后来的时间内又数次来崂山,带来江南备道教庙庵的经书和韵曲,为崂山太清宫道藏、经乐、韵律、曲牌的汇集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汉代,对一位占稀高龄的修道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

张廉夫的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据载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

《道藏·道教源流篇》云:"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所谓"黄帝四篇"就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鼻祖《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黄帝阴符经》和《黄帝金柜玉衡经》;"老子二篇"就是《道德经》的《道》、《德》两篇。这时崂山道教的经书收藏仅限于"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部分。《即黑县志》所载吴王夫差在崂山得到的《灵宝度人经》就属于洞真部,全称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东汉时期,张角以《太平青领书》为道旨,创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张陵在太平道的基础上发展而创立了"五斗米道"。道教文化在原基础上新增了一部分法术内容,这在《道藏》中被列为"四辅",这个时期崂山的道教经文中分别增加了"太平部"、"太清部"、"太玄部"的典籍。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士寇谦之为适应统治者的口味,把"五斗米道"这个与农民起义相关联的名称改为"天师道",并在大江南北传播发展,崂山地区道教的经文典籍中又充实进一批符箓内容。

唐代初期,李渊父子为了提高统治的权威,尊封老子为"玄玄皇帝",道教借此得以发展。尤其是到玄宗年间,道教的长生理论更受宠爱。《图书集成》载:"天宝四年(745)敕许王旻到崂山为玄宗炼长生之药,并敕改崂山为辅唐山,以荣宠之。"崂山景区内未见王旻在这里炼长生之药的遗迹,却在棋盘石景区中留有孙昙奉旨采药炼丹的遗迹刻石。著名的"诗仙"李白和当时作为唐王朝宫廷乐师的李筠一起云游崂山,将宫廷音乐曲牌传给崂山太清宫的道士,成为太清宫沿用至今的早课经韵曲牌。这都证明了崂山被唐王朝宫廷视为一座道教仙山是可信无疑的。

唐代天祐元年甲子(904),河南道士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新建一处殿堂以供奉"三皇",并从整体上完善了太清宫布局。

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道士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寻访李哲玄,共谈玄机,十分契合,便留住崂山,在太清宫南侧山坡上自建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以自修。

宋朝建隆元年庚申(960),宋太沮赵匡---登基,闻知刘若拙的声名,沼召晋京,敕封他为"华盖真人"。归山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宫(即今太平宫)。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浙江天台山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开创了道教南宗的"正一派",他意在排除宗教之间的争斗,首倡"三教合一"之说,得到各教派的赞同。在宗教活动方面"正一派"侧重符箓斋醮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在江南一带影响极大。

北宋末年,在与江南道教的交流中,崂山诸道教庙殿也接受了"正一派"的宗教思想。到了南宋时期,宋朝一大批旧臣随之南迁,崂山原属宋朝开国皇帝敕建的庙殿自然与宋王朝保持旧谊,经常有道士往来于大江南北。这段时期内崂山又相继在大崂村南建起神清官,在铁骑山之阳建起百福庵,在鹤山建起遇真庵,在晓望村西南建起塘子观等庙殿。崂山道教基本上附随南宗的教义,《道藏》中充实进"正一部",使经籍基本完善到"三洞"、"四辅"俱备程度。

南宋绍兴六年也是金太宗天会十四年丙辰(1136),陕西道人王重阳挖掘道教全真派的正门宗义,来山东栖霞陆续接收马、谭、邱、刘等7人为弟子,授全真道宗义,开创道教北宗,其弟子被后世尊为"全真七子"。

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南宋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元世祖诏邱处机赴燕京,敕馆十方大天长观。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邱处机回到山东。

明昌六年(南宋庆元元年,1195),邱处机、刘长生等7人来到崂山"讲道传玄,宏闻教义",崂山各道教庙殿的道士很快地接受了全真派"重丛林清修,不娶妻室,不食腥荤,注重内功修养"的教义,全部归依道教全真派,成为道教全真派自开创北宗以来规模最大的丛林基地。

转自:http://xuxinhaohao.bokee.com/1114013.html34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