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赞韵 乃歌颂天神之经,一般是用於歌颂道教主要神灵,如五祖七真等,所以唱此韵乃表达对神仙的崇敬之心。 2、白鹤飞 道教徒到达神仙之境,皆驾鹤飞升。此曲表达道教徒飘然洒脱的超然境界。 3、太极韵 (全真正韵) 太极是道教的象徵,此经韵表达对道教最高信仰的至诚之心,抒发人们对道的玄想。 4、幽冥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过世的先人,先人所居之处,称为冥界。这首曲就是为先人举行超度仪式而使用的,意在祈告真灵,使阴灵超凡入圣,脱胎换质。 5、云乐歌 表现神仙们在天庭里,极乐消遥之恬静潇洒情趣。 6、天尊韵(全真正韵) 天尊是道教对神仙的尊称,此韵表达对所有道教尊神的敬仰心情。 7、仙家乐 用於吉祥道场的经韵,主要祝祷人间众生去灾灭祸,吉祥如意,享受神仙般的快乐。 8、五供养 此曲描绘了香港道教善信经常举办的行香拜神活动。其中反覆出现的“五供赞"旋律,流畅、优美,具有浓郁之广东音乐风格,表现了善信们稽首顿首,志心朝礼的高远、虔诚的境界。而乐曲中鼓乐阵阵,气势雄伟的发展,则为了表现拜神活动中咏唱轰鸣,人群熙来攘往的盛大场面。 9万年欢 二郎神 10忏悔文 人生在世,总有差错和失误,此乃人之常情。道教《太平经》中说道:天道无亲,唯善是与。人有错误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知错改错,忏悔知新,以善待人,方可实现人类之大同。这首曲也是一首在香港各道观广为使用之道曲。 瑶台赞 瑶台,是道教中内丹的一个名词,其意是指修炼必需真诚专一,需以「心」养性,求得正果。这首道曲表现的就是道人们虔诚崇道的心态。 12祝寿赞 这是一首在香港各道教宫观举行吉祥法事时经常使用的道曲。道教有一宗旨即是,修炼成仙,长生久视,永享万年之福寿。这首道曲,既是对道教中各神仙的礼赞,也可视为对普罗大众的一种美好的祝福。 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邱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由于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致使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传流至今。 《离恨天》与《六问青天》是两首诞生在崂山的古乐曲,至今已有350余年,乐曲采用民族七声音阶,羽调与角调两种音阶交替出现,旋律曲折复杂感人肺腑。据道士李道明、唐志同、孙志素述,《离恨天》、《六问青天》的词曲作者是明崇祯帝两个妃子养艳姬与蔺婉玉。 道经分“功课经”和“应风经”两类。各地道教各教派用的经文大同小异,经韵则差异很大。崂山道教自古以来教派繁多,经韵复杂,既有独特的《崂山经韵》,也有全国通用的《士方经韵》。据太清宫道士徐惟毅述,崂山道乐经曲产生于张廉夫来崂山之后。东汉末年,采用了“五斗米教”道士张道陵的韵曲。至南北朝时期,十方道首寇谦之开始创编“祭祀”、“祈祷”、“度亡灵”等坛场经乐,并定了殿坛功课经韵曲牌《大澄清》、《小澄清》、《大赞》、《小赞》等四大经曲。以后,崂山太清宫及其他道观也开始沿用。《即墨县志》载,这一时期,著名经学家张祖恭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 据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述,唐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在太清宫北山之阳,蟠桃峰下,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曰《清平调》,并传给太清宫道士,同时还把江南道家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崂山道士。《玉清乐引》载,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由胶西二次来崂山太清宫,将唐代的《三涂五苦颂》8首进行了改编,把每首的精华摘出来合成一首,更名为《三涂颂》。三涂颂成为宋以后崂山道乐曲牌中的精华。崂山太清宫道长刘处玄,在创立随山派之后,静居太清宫数十年,除著书和讲道外,还将《十方经韵》进行了改编,使太清宫的经韵与其他道观的经韵有了明显的区别。这里的经乐,曲调清新幽雅,抒情性强,有浓厚的地方音乐色彩和宫廷音乐氛围。与此同时,清静派创始人孙不二与侄女孙又贞于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第二次来崂山,隐居明道观和白云庵等高山庙庵,精心研究医药和经曲。据传《崂山吊挂》即出自二人之手。这一经曲直传到现代,仍称《孙谱》,是崂山道士最重要的经韵曲牌之一。 南宋衰亡后,卫王;的两太妃谢丽、谢安(姐妹俩)由浙江临安至崂山塘子观隐居修道。两谢在宫廷时就精通琴法韵律,能演奏古琴和笙、管、笛、箫等多种乐器,来到崂山入道后,便积极研究道乐,把宫廷音乐融入道乐的经韵曲牌之中。两谢来崂山之前,“接大驾”和“祭三清”的仪式除了用《大赞》,就是用《三涂颂》。两谢来塘子观后,把原《三涂颂》之首段编配上虔诚、优美、感人,富有地方和宫廷乐曲特点的旋律,名曰《三清号》。此曲牌始为初一、十五及年节时使用,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崂山道家规定《三清号》只能用在“接大驾”的仪式中,平时不准使用。此时,两谢还积极开辟“应风”道乐,为百姓的应风道乐外坛服务;主张道士念经,既可用管弦伴奏,也可用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崂山道乐便分成了两个区域,即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内山道观和用管弦伴奏的外山道观。外山道观可以参加民间的“应风”活动,故又称“应风山门”。塘子观则同时具备内山、外山两种特点。在两谢的倡导与传授下,崂山的“应风乐”影响很大,在崂西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百福庵的笛子,大妙山的笙,马山的管子万般通”。后由于元朝禁止“祭岳”活动,故应风道场中的祭岳曲牌几乎绝迹。 明代洪武皇帝降旨恢复了“祭孔”和“祭岳”曲牌。外山各庙的道士根据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编成道乐《满江红》和《宾鸿泪》、《天边月》等祭岳专用的道乐曲牌;将《十献》等大型外坛应风经乐曲牌,作为祭孔的专用道乐曲牌。这一时期,道家“应风”乐得到了很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