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崂山偶遇(十四) |
[游记]崂山偶遇(十四) |
2008-05-22 sina.com.cn |
你看,崂山山脉植被覆盖面积的确不如山区周边村庄,但崂山水却养育了这里星罗棋布的村村落落,养育了这方水土这方人。崂山水库(月子口水库)是青岛市里百姓用水的水源地,水质清醇甘甜,老市区人们喝的就是这里的水,这全依赖于崂山山里人的全局观念与无私呵护,是政府运筹帷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1958年青岛市政府统筹城乡企业各方利益,带领全市人民投入建设崂山水库,全民动员,挑选优秀建筑工人及党团员、民兵、企业干部、部队战士等吃、住、干在一起,于1959年建成使用。这一造福于青岛市民的引水工程,为百姓喝上自来水、干净水,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岛进入了重工业、纺织业、轻工业(著名的“青岛啤酒”用水)、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根本保障,解决了市民为吃水而走几里路用肩挑,用人抬,排队打井水用的困难。从而激发了人们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段时期青岛涌现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文学工作者和科技人员,还有劳动模范和技术改革能手,郝建秀、刘知侠、曾呈奎、单耀箕、张德香、张蓉、张丽霞、刘惠贤等。 通往崂山山脉北麓必经之地的夏庄、惜福镇有着肥沃良田,这里盛产粮食、蔬菜、各种水果等。特别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引进了外地的树种,使这里的水果品种得到优化和产量增加,有苹果、柿子、樱桃、草莓、梨、桃等,还有其他产品如栗子、花生、花椒等。这里人们生活比较方便,农业比较进步,交通相对通达,很多人在市里参加工作,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身份(因为五十年代城市户口还没有形成制度,严格的管理起来)。水果盛产时,这些在市里参加工作的职工,可以将自己家里栽种的柿子、樱桃、草莓、梨、桃等,上班时与家里人(妻子、儿女、老人)顺道一同骑着自行车和乘公共交通汽车,挎着篓子带着产品到市里串亲戚和做买卖。走街串巷买卖时他们一般不用称(称:重量量具),通常用一本旧书或报纸,将报纸裁开来象书本一页纸那么大小,卷一个三角形的装包,将樱桃、草莓按壹角钱一包(其实就手一把那么多),苹果、梨、柿子、桃等按壹元钱几个来做买卖,所说谓是“吃时令货”和“尝鲜”。这一些个时令水果下来后,季节性很强,若不及时品尝和吃用(象樱桃、草莓大约一周左右),很快就会过时了。再想吃就得到来年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d06dfd01000az6.html2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