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崂山太清宫的真假三逸事 |
[游记]崂山太清宫的真假三逸事 |
2008-05-22 sina.com.cn |
起因是明代的南京报国寺僧,就是被佛家心誉的憨山大师。在已经将要塌废的一庵址上或者说是宫的前面新建了佛家大刹——海印寺。从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道家在此地区的影响慢慢被佛家的佛音法坛、旗檀香火所占领。意外的是,有道士耿义兰进京告状,憨山被诬陷,发配雷州。事实内在的原因是,皇宫内利用此机会进行了一次内部之乱,使得佛寺被毁,道宫又得以恢复。太清宫也因祸得福,修复后的宫庙更加壮观和扩大,宫内的紫薇、耐冬、银杏、牡丹等名贵树种,各具奇趣。海印寺的遗址至今保留在太清宫内,从遗留的石柱大小看,海印寺当初建设的规模很大,也很雄伟。 昔日的绛雪树,今已不在,悲哉! 第二个逸事,得感谢蒲松龄先生。 在太清宫内的三官殿前有二棵耐冬,每年冬未春来之机,耐冬就会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月之久。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中记载的“香玉”和“绛雪”故事,就源于这二棵红、白耐冬树。可惜的是这棵红耐冬(绛雪)因为太清宫管理者盲目自信自我之能力,没有广泛进行研究和开展如何抢救工作,自我说了算,导致这棵据说有五百年树龄的耐冬勉强存活了近十年,多年前终于“郁闷”干枯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从宫外引栽而来的另一棵耐冬。 “香玉”失去“绛雪”,想传说和化身也已成过去,但是值得思考的话题却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何传播崂山道家文化,不仅仅是扩大山庙,竖几个山门或者建几个大殿,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枯涸,终究要显现没有内蕴的寺庙存在的意义也不大,还是善待大自然的造化好,善待中国传统文化好。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e792e0100090j.html3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