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岛旅游游记-前海栈桥 |
[游记]青岛旅游游记-前海栈桥 |
2007-07-16 |
夜色蒙胧中到达青岛,次日中午即去前海栈桥。栈桥位于青岛市南海滨的青岛湾,与游人如织的中山路贯连成一条直线,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仿佛离弦之箭,明快而迅捷,又似一条绚丽的彩虹,把飘渺神奇的海上蓬莱引入人间,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 前海栈桥又名南海栈桥、大码头,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年为供应部队军需,登州总兵章高元在前海搭起一座长200米、宽10米的铁木结构简易码头,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成为青岛最早的码头。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1901年5月扩建,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全部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北段近岸处筑石基,水泥铺面;伸入海中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上铺轻便铁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1931年9月,市政当局重建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宽8米,桥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浇灌,水泥铺面。桥南端构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增建了古色古香的“回澜阁”,栈桥也因此完成了从交通设施到旅游景点的演变。 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象一条长龙劈波斩浪,奔腾在碧海银波之中,入海之处即是有名的回澜阁。阁下碧水接天,激浪澎湃,迸珠碎玉,“卷起千堆雪”,涛声如鼙,恍若千军万马,“飞阁回澜”气吞山河,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回澜阁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形亭阁,占地151平方米。24根朱漆圆柱危岸挺拔,擎托起两层的圆环形亭堂,金瓦朱壁,盔顶飞檐,气势轩昂。如果回澜阁建筑在山间湖畔,那景象不失为雄伟壮观,但在浩瀚大海的碧波拥抱中,至少在游人的眼中,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巍峨。浪花水沫,云罩雾盖,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飘渺中的玲珑,梦幻中的奇妙。顺着34级螺旋形的楼梯拾级而上,环壁尽是宽敞的大窗。澄碧空明的海景破窗而入,那份清新、那份震撼使人为之精神振奋。水天一色,波澜起伏,搏击风雨的海鸥自由翱翔,人也仿佛走进了大海的怀抱。大海之大,包纳百川是她的襟怀,表里俱澄彻更是她的肝胆,登阁一览更有前所未有的感慨。世俗有云:“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怀”,听起来颇有点洋洋自得而熏熏然,但真的到海边走一遭,谁还敢大言不惭?江河横溢,但“水流千转归大海”,大海便是那惊涛骇浪的最后归宿;风云变幻,却涛声依旧,大海从来不会因为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改变过她的神态。大海的心胸何其开阔,气度何其宽厚,神态何其从容,襟怀何其坦荡!望着窗外的粼粼波光,那清彻、那敏锐,仿佛是专门为人荡涤心胸而设的面面明镜,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尘世的喧嚣,浪得的浮名在这里都化成了过眼云烟,留下的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宁静和淡泊。 栈桥的东南,有小青岛,小巧如螺,光彩夺目。小青岛原名青岛,德国强占胶澳后,将胶澳租地内新市区定为青岛,这海中孤屿就被称为“小青岛”,德国人则称其为“阿克那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常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1938年,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把小青岛据为军事基地,修筑了一条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小青岛遂成与陆地相连的陆连岛。岛上山岩耸秀,林木长青,花香沁人。班驳秀丽的山岩,葱翠欲滴的树木,捧出一座洁白的锥形灯塔,如芙蓉出水,仙子凌波。灯塔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1915年启用。解放后,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增高了塔身。灯塔现高15.5米,呈八角形,通体用白色大理石构筑,塔内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以牛眼形旋转的方式卉放光芒。每当夜暮低垂,岛影朦胧,灯塔便把光明洒向夜空。一束束明亮的光柱射点燃了低垂的积云,似礼花打破了黑暗和岑寂,和周围的七彩霓虹一起交织出空中花园的瑰丽和神奇。海面上也跳动着灯光活跃的身影,涛声和鸣,恰似一幅五彩绚丽的彩绸飘忽游移,朦胧却又灵动,飘忽而又热烈,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人几疑梦中,人们用一个飘字抒写她的浪漫,“琴屿飘灯”这个脍炙人口的名称自然不迳而走。人们说到青岛,总会同时想起“琴屿飘灯”和“飞阁回澜”,这两颗万顷碧波中的璀璨的明珠,让青岛更加光彩夺目。 |
原始链接:http://www.shenzhenlvyou.com.cn/lvyou43/szly11/ |
转自:2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