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黄绪义 主编 崔立德 彭煜文 副主编 《胶南县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5月。共搜集资料2500余万字。1989年5月形 成初稿, 1991年6月出版。本志上限为1840年,下限至1987年,为彰明个别事物的因 果,适当上溯或下延。除志首设概述、大事记,末设附录外,正文共设专志30篇,即: 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体制变革、农业、水产业、林果业、水利、工业、交通 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 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文化、琅琊台、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体育、 风俗风物、人民生活、人物。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次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1946年改 建胶南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裁藏马县入胶南。胶南县域面积1935平方 千米。1987年,全县辖有14乡、10镇,1033个村,共82万余人,居民多系汉族,回族、 藏族、壮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仅有75人。胶南属滨海低山丘陵区,海岸线长达 149.36千米, 有港湾15处;岛屿十余处,海域面积近33.33万公顷。境内山岭起伏, 有大小山头500余座,构成八大岭系,海拔均在100米以上。山岭之间有大小河流1 25 条。全境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胶南属北温带季风气候 区,年均气温12℃,无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四季分明,春迟秋爽,夏无酷暑, 冬少严寒。全县农林牧可用地14.47万公顷,其中耕地7.2万公顷,有林地3.83万公顷。 林木树种达134种; 药材有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615种;海产鱼虾260余种,其 中分布广、资源量大的有带鱼、鲅鱼、乌贼、章鱼、黄鲫、鹰爪虾、对虾、海蜇、牙 鲆、 真鲷、梭子蟹等50余种,潮间带潮下带生物203种,可开发利用的有杂色蛤、泥 蚶、西施舌、竹蛏、刺参、皱纹盘鲍、贻贝、扇贝、石花莱、紫菜等40余种。矿产资 源有铁、 石墨、沸石、铅、锰、铜、锆英石等40余个矿种,100余处矿点,已探明储 量的24处,总储量近200万吨。 胶南是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农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发展缓慢。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不断改进和增 加农机具。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78亿千克,每公顷产量750千克。1980年,全 县粮食总产量达3.6亿千克, 每公顷产量4312.5千克。1981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的经济责任制迅速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87年,粮食 总产量3.8亿千克, 每公顷产量4605千克。水产、林果、畜牧业是胶南农业的重要支 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础较薄弱,20世纪7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 代,逐渐走向集约化生产,水产、林果、畜牧三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1987年,全县 牧业总产值达9853万元,是山东省和青岛市水貂、奶山羊、瘦肉型猪、菜牛出口商品 生产基地, 其中水貂饲养量居全国县级首位。水产品总量为26692吨,其中滩涂、浅 海养殖对虾、 贻贝等海产品6057吨, 被列为国家海珍品出口生产基地。林业用地达 3.9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5.72,是全国12个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试点县之一。 全县共有果园1962处、 9333公顷,果品总产量35537吨,被列为国家和山东省山楂、 新红星苹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