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记忆碎片――青岛印象

[游记]记忆碎片――青岛印象

2007-07-16    bokee.com

记忆碎片――青岛印象

1日午夜时分,锁紧宿舍铁门后,告别那孤寂一人的感觉,坐上了新开的T77列车,开始了青岛背包行。昏昏睡睡6个多小时后,太阳出来了,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场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辽阔沉寂,葱郁青绿的麦田上漂浮着青纱般的薄雾,除此之外便是青一色的白墙红瓦和塑料大棚――――这北方的农村还真的和南方的人口稠密,山水华滋截然不同…….

伴随着广播里那几乎天堂般完美的青岛介绍,火车驶进了青岛市内,楼房和街道也挺一般的,除了多了许多圆拱形的房顶外,和贵港的街道也差不了多少,只是铁路沿线老跟着一条直径一米多的大水管外,这里真没有什么特别……

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漂亮的女乘务员后,下了火车,才发现,传说中的“山东大汉”居然不假,火车站口围着的那几圈人都比我高,男女皆如此,不过让人舒服的是这火车站虽然小,但是次序还算井然,没有拉客的现象,我走到外边,仔细观察了青岛站――这条由德国于1904年按殖民地轻便铁路标准建成胶济铁路的最东端车站站楼,陈旧却简洁,颇具外国特色。

找到同学后,发现她居然胖了一点,稍作惊喜后便打车回到住处(青岛的出租车起步7元,1.2元/km,比北京便宜!)。细看青岛的街道,也很有特色:很多路是单行线,经常可见一条马路一边是四车道另一边只有公交车专用道,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车速,缓解交通压力,所以有时候感觉可以直接去的地方得绕点路;另外由于青岛地处丘陵地带,南北向的街道基本都是45’以上的陡坡,而公交车又大多是东西向行驶,所以很多时候步行还比坐车快,也因为是坡多的原因,在青岛逛了四五天,基本上没见过自行车,除了公轿车就是私家车。

放好包裹后,应同学的要求,去“中山公园”看樱花,这个与北京紫禁城内西南角上的公园同名的地方,门票居然还贵得离谱-12元,还有怪政策----外地学生证无效。进去逛了一圈,感觉一般,面积和老家东湖公园差不多大小:樱花路上一群群的市民在拼命地摇晃树干,人造花瓣纷飞满足按下快门的感觉…..;郁金香怒放,颜色不一(包括紫色),一样的是很多市民慕名踏进花丛中营造“花映眼”的效果;惊奇的是见到了那只从照片上见到过的成片的针松林高耸向天空。

由于同学下午得上班,26路公交车沿着海边走,窗外是青岛最繁华的香港路,美丽的城市风光时不时的映入眼帘,比起北京一想起就头疼的塞车,这里看似好长的距离,没多久就到站了。

(插曲:第一天的午餐异样难吃,我马上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频频追问同学:“青岛有什么特色好吃的?”,同学摇头顾左右言其他,最后不得已居然说出了她最喜欢吃的“炒蛤蛎、琵琶虾(广东人称‘濑尿虾’)、烤鱿鱼…..”搞得我狂晕,只得自力更生,只得上网查青岛名吃。)

午餐后,我便自由行,先到“八大关风景区”,听同学介绍说是德国建筑群,后看简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由八条由中国著名关隘命名的八条交错道路围起来的一片开放式园林景观,街道纵横,左右交叉,状若棋盘,梧桐绿地边上的欧式别墅,静雅宜人,随处可见草地上野餐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漫步松树丛中,倾听树林低语;远顾目及碧海黄沙,走向海风响处,涛声起伏,更是无限惬意,真有点桃源生活的遐想。

“八大关里最著名的建筑就是临海而建的花石楼,百多年前一位俄国领事看中这里的风景,修建了这座三层别墅,将现在的第二海水浴场纳为私属领地,独享这里的无限风光。后来一度是蒋介石私邸的花石楼成了青岛著名的婚纱外景基地了。”八大关里随处可见正在樱花下、沙滩上,岩石顶拍照的新人,长焦镜头前,他们或作拥抱状、或远眺样、或对脸相思着、或站岩石上相吻…….,不过听说来到这里的新人们,一定要由新郎抱着新娘沿花石楼门前的台阶走到第二海水浴场的防护堤上,寓意海枯石烂,此情不渝。

看着那一堆堆的新人,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也得幸苦几天拍照…….(讲到这里,根据行内人士介绍:青岛这个海滨城市的优点是处处都是风景,沿海的广场甚至绿地小品上皆可,日子久了,名声在外,所以远至广州,近到东北,专程到青岛来的摄影的新人无数,于是每逢节假日,四处白纱翩翩,柔情蜜意,编织出无数的动人情节,为青岛渲染了浓浓的喜庆氛围。不过我发现虽然海边岩石上一堆新人在紧张忙碌照相,但是老会有另外一堆人在另外的岩石上敲敲打打挖个不停,只是我不明白他们到底在挖些什么而已?)

正当要离开八大关时,发现八大关某豪华别墅外挺着一辆还挂着纸质临牌的“悍马”,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这种车,掏出相机照了几张,才发现车牌居然是“WJ*******”,车旁的别墅豪华堪比电视里香港富商“三千尺的豪宅”。可能是被奢侈豪宅和跑车冲混了头脑,自己明明看着26路车牌上了车,下车时才发现居然坐错了321路公车反方向走到了更为豪华的富人别墅区,一阵郁闷找寻后,才找到了回家的路。那天特地到类似北京红桥市场的青岛海鲜批发市场买了同学喜欢吃的几样东西回家,简单做了晚饭,无奈感叹“我来青岛散心,居然无辜做起了家庭主男”。

5月3日

睁眼感觉很累,直到9点多才懒洋洋地起床,简单吃了一个蛋糕后便开始步行游历,边看地图边走,目的地是小鱼山公园附近的名人故居。

首先路经的是动物园旁的“青岛山公园”,这个号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争遗址”的炮台,由于经过钢筋水泥的浇灌,渲染了过多的现代色彩,历史的痕迹早已随海潮褪去,只有站在山上往南看时,从那些大雾笼罩着斑驳的德式建筑里才显得出一点沧桑感。

小鱼山上建一公园,因山名为“小鱼山公园”,这山头公园颇具中国古典风格,因势谋景,以景造型,山颠筑着18米高的三层八角览潮阁,挂着吴作人提写的匾额。登阁望远,山海一色。站在山峰上,放眼望去,远处星星点点的渔船在海中漂荡,保存良好的欧洲建筑带给你一种古典美,一种难得的安逸。正是这种安逸,使得在旧时还算是青岛“市郊”的小鱼山上,很多名人雅士便居住于此,而历经三朝百年沧桑,很多名人故居都只剩外边挂着的铁牌,而里边住的人,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早已物似人非。

先看到的是福山路口的沈从文故居,房子不大,却也占据一小山头,房子显然已被修整过,而且里边凉晒的衣物被褥可以知道居住的人还不少,可以证明房子历史的只剩门口那棵还未发芽的老树和爬满门柱的老藤。

沈老先生故居的邻居明显是富豪,新修整的别墅浑然一新,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从地图上发现沈从文、老舍和康有为等重量级人物的故居均小鱼山附近。我按图索房,想找到康有为的故居,左转右转,却怎么也找不到,当时刮风,冷得自己鼻涕直流,看到一牌子指向西边的名曰“康有为故居”我以为这一座楼下建着发廊的便是:

之后便往南走,想去看看广西路是怎么样子,不料刚走了几百米,就发现原来真正的康有为故居就在海边不远处,还是无敌海景房!不禁大叹:这个革命分子住的可是豪华的海滨别墅,沈、舒二位文人还是无法比拟的,由此得出一结论:这是在中国是作为政治人物的普遍规律,那些党报上宣传的领导人住平房的故事只不过是作秀愚民罢了。稍稍有点遗憾的是,我没有进去看这些名人故居,他们的内设只能作神游罢了。

再延观海长廊往西走,依次看到圈海而建的很小很小的“鲁迅公园”,而后是海底世界,看到门口买票的都排了几十米长的队伍,吓得我都不敢有兴趣了。路过大名鼎鼎的海军博物馆时,花了16元RMB进去看来一大堆退役了的大炮、飞机、导弹壳、舰艇外壳,没意思!在海边,风太大,冷得直打寒战,这种感觉倒是更促使我看到了只有一长不到10米的“周总理检阅过的船舰”唏嘘不已――57年后国防实力的变化…..

再往西,便是大名鼎鼎的栈桥,这条最早是光绪年间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后经改建,成为一条花岗岩砌筑的坚固长堤,尽头是八角形的“回澜阁”――――青岛的标志性景观(前海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建于1891年,想桥长441米,名曰“回澜阁”。堤岸是景色入画的栈桥公园,花木掩映,藤饶长廊,可远眺小青岛绿岛葱茏、白塔玉立之美景,据称是游人观光游憩的好地方。游人漫步在栈桥海滨,可见青岛弯形如月,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所谓“长虹远引”、“飞阁回澜”所指即此.)。不过我很不幸,当天栈桥上站着密密麻麻的人,加之海风更刺骨,我只能远看一下就往北走。便算是完成了"到此一游"的功课。

在寻找基督教堂的路上,看到了中国北海舰队总部驻地办公大楼,还不错,特别是门口那两座红衣大炮,想必可以卖挺多钱的。

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江苏路上的基督教堂,这座建于1908年的德国礼拜堂,为中世纪记塞堡式风格的建筑,经典的灰黄色和红瓦房顶相配,钟楼曲檐尖顶,令人肃穆。钟楼上的机械报时钟表,均为1909年德国原装进口的设备,据说钟表至今仍运行正常,报时准确,使得我大为佩服德国人在机械方面的严谨与天赋!(不过我上钟楼时却发现钟表已经改为用电马达来驱动了)进到教堂里里,里面更是超乎想象的高大亮堂(号称能同时供1000人作礼拜),简单的直线宽窗和局部的拱顶,透着德国人的严谨和讲究。相比之下,繁华的香港路上的现代建筑看着让人没有一点感觉。那天刚好遇上一堆新人在3点要在教堂举行婚礼,婚庆公司在紧张布置,我突然想看个究竟,便到门口问那个神父:请问教堂租场一天多少钱?,大叔严肃的回答“我们的教堂是为教徒准备,基本上是不收钱的!”我立马尴尬致歉,后窃笑:不收钱?怎么可能!婚庆公司可不是吃素的!等得自己都快冷却时,新娘进来了,我有点失望,因为化妆后的新娘已经快33岁了,祈祷祝福后我便匆匆出去了…….(当时相机电池耗尽,郁闷)

走了一天才吃了一块蛋糕,十分之饿,去同学上班处和同学去找到了“著名的万和春排骨米饭”吃晚饭,才发现,所谓的排骨米饭,和我奶奶煮的基本一样,在味道控制方面甚至还逊之。于是失望!但是也觉得这个名店要是装修如全聚德般豪华,游客肯定会感觉好得多―――当然价格会比较贵!

晚上去看了一场电影,沃尔玛楼上的万达国际影院还可以,价钱、设施这两方面都和北京的一样了(洗手间每一个位置前都设置里一个小型液晶供放松的),就是服务和人气还有点不到位而已(比如看电影时只让吃他们卖的爆米花而禁止吃瓜子、又供售零食种类太少)。

5月4日

在青岛的第四天,是比较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对青岛挺失望的。前一天晚上几经犹豫,终于放弃崂山遍布道观的南线,改为去自然风景的北线北九水玩。

一大早起来,突然改变原定乘车路线,选择换乘方式去九水,在楼下坐3路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耗一个多小时后到了李村,才发现地图上标注的公车换乘站居然不对,又花钱打的回头坐车,几经折腾才找到了开玩北九水的车,一路上才发现,房价只比海边低1/3的市区边缘里,和香港路真是没得比,坐在公交车上享受路上的黄尘时,深深同意那段形容青岛的文字:青岛就像一块绣着花边的手帕,外面的花边就是指香港路的沿海一带,而四方、沧口等地就是属于这个手帕中的最里边,也是最不好的地方。从市区到北九水的几十公里路程,公路上车辆稀少,公路两侧很少见到热闹的村市集镇。田野上很少枝干茂盛的大树,鸟类中多喜鹊,沿途见到许多用细树枝搭垒而成的喜鹊窝,有的就搁在离地只有一人多高的小树的枝桠上。

112路车到终点时,司机便把所有的人都赶下车了,下车一问,居然要过四个小时后才有车到北九水,只有当地的小面的作为来回交通工具,郁闷之余,我惊叹地理解当地政府的苦衷:景区不设交通车也是让当地村民搞活经济,让他们多了一条致富之路。

真的如村民所说,卧龙村离景点还有18里路,但是我们才走了3里不到,就有一关卡在拦车强行卖票了,横眉大眼的大娘着绿卡拉色的制服接过我的学生证后,差点没扔出窗外,怒喝道“外地的!不行,买全票!”我乖乖的掏出30大洋上贡,换来一张粗质烂造的门票,上山了。公路建在山谷上,挺险峻的,谷中的河道几乎都是干的,剩下的只是裸露的岩石,另外逆河而上,发现所谓的九水基本是靠下游河道筑坝维持,过多的人工雕琢,使人“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假景观的感觉。

经过网上查询景点介绍,得知所谓的“九水是人们对白水河上游河段的称呼。白水河发源于崂山绝顶巨峰的北麓,曲折西流,经北九水村至大崂,河道如九曲回肠,故称北九水,以区别于巨峰南面的南九水。其中北九水村以上称内九水,以下称外九水。这里山青水碧,古人谓之:“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崖,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前人有诗赞曰:“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两岸树松绿。”这是崂山风景最秀丽的区域。“九水明漪”是崂山一大胜景。”

不过我又搜得北九水另一真实解释:2002年春,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北九水,认为崂山水很有名,应当充分做好水的文章,为此,提出了命名“九水十八潭”的创意。按照此创意,崂山风景区管委会委托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了水景设计。著名画家范曾多次到崂山考察,对“九水”和“十八潭”分别进行了命名和阐释(“九水”分别为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十八潭”分别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无隅潭、无极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有间潭、得鱼潭、得意潭、无己潭、不滞潭、餐霞潭、饮露潭、清心潭、洗耳潭),并撰写了《崂泉铭》。“九水十八潭”总体设计构想是将“顺法自然”的老庄思想与山水的灵秀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2002年10月7日,“九水十八潭”正式动工建设,2002年底完工。

经过实景游玩,发现后一种解释才是真实的:

北九水确为崂山山泉汇流而成,但是五月初的初春之际,北方干旱,山泉枯竭,景区检票处之外的外九水,乱石林立。而还残留一点农家风味的倒也有不少,如外一水的公路旁的樱桃树上那缀弯树枝的樱桃果蕾让人感到几分诱惑,外三水边上那“欢迎到茶园采茶”的牌篇下是乱石阵上开出的80平方米左右的小茶田,靠外六水公路一侧的草地上滚满的大小绵羊温顺地在啃着青草,高地上弦着草根的放牛娃则让人不禁想起曾经流传着的西北山区那放牛娃的传说…路过了几个“谨防山上坠石”的警示牌后,车子到了山门口,这才开始绿树成阴,但由于指示牌不明确,仔细询问后才找到了上山的路,没走几步,身子也开始热了起来,而因听信天气预报中青岛13度的我也不得不找了个无人之地脱掉两件衣服再继续往山上走。走了很久,终于看到第一个水潭名曰“无极潭”(不知道前面的几潭在那里,我没有看到!)。这里的水似栈桥边的海水般清澈见底,但是水边无数的男女老少在洗脚的壮观场面可就让人叹息了。一路上的确有不少清澈的潭水,但是每个潭边都坐满了洗脚丫的游客,走到饮露潭边时有七八个游客端着水瓶排队等着接水,我忍着冲动向上走时,突然看到一个满身横肉的大汉只穿裤衩和女友在洗脚,我低头暗暗佩服自己的选择…..继续前进,侧目右看,发现一牌子“虚竹林”,往前看,的确是虚竹―――竹叶早已枯灰,竹根混乱地蔓露在干泥中,为了应付五一而临时堆砌的景点的确是“虚竹”!走到一个景点前,眼前一亮――觉得很眼熟,似乎在梦里见过,直到把景点照进镜头后才发现――――原来这是老苗和小胖曾经留影过的岩石:

转眼就到了山顶,纵观全山风景,基本评价:没什么特色――比桂林少了太多水韵、过甚的人工雕琢使其不如五指山的原始、所谓的道观不及家乡的桂平西山的正宗,这个北九水还真的让人有点失望。不过这在干燥的中国北方还是有点罕见了。鉴于北九水的情况,我决意放弃第二天去崂山南线道观群的计划。

站在长途车上2个小时后回到住处,网上四处搜寻韩国菜馆无果后去新开的一家“聚椒情”吃了青岛的麻辣小龙虾后便回家睡觉了。

5月5日

今天下雨,让人心情郁闷,也让人全身霉气,9点钟起床,便开始写游记,中午随便吃点东西后本打算去湛山寺的,但是雨又稀稀拉拉下了起来,只能作罢,等着同学下班去一韩国人开的“景福宫”吃海鲜包饭、伴饭、牛尾汤,总体感觉一般,但是第四口伴饭下肚之后便觉得油腻了,牛尾汤的味道也不如广式沙锅汤一样甜美。最后评价――不会再轻易去韩国餐馆吃饭了!吃完饭后突然发现同学宿舍钥匙被我搞丢了,顿时惊惶失措,多处寻找无果后只能打的奔赴100公里外取另一幅钥匙!一向谨慎如履薄冰的自己悔恨一晚……….当时就查询6日天气立即决定去湛山寺去拜如来佛和天主教堂去向耶稣祈祷请神仙赐我好运……

5月6日

天气仍阴昏,手持地图开始到宿舍南边的山去湛山寺拜佛,路上幸遇一携湛山寺“皈依证”的大叔一起翻山间小道,听大叔说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寿辰,去到后发现香火果然旺盛,我买了一把香后左右穿梭于人海中才把香火烧完。抿心自问,发现真的到了自己不能解释一些问题的年龄了,无法控制际遇的自己终于在“消灾去难佛”前下跪拜了三拜,祈求家人、小燕、身边的人和自己平安、健康、早日发财。

出了湛山寺,几经转车到了青岛老城区寻找天主教堂寻求主的庇佑,请本地人指路时发现双方语言难以沟通,加上满巷的德系建筑,暗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这也是青岛和厦门最大的不同之处。

下午购物后,简单快餐后便登上了有生以来最慢的火车A60回北京了,一路上坐立不安,迷迷糊糊……..

5月7日

7日下午回到宿舍后,洗刷后便倒下睡着,晚上醒来,晃若隔世,自己不愿相信窗外的是石屎森林而不是青岛的大海….

8日上午上班闹钟响来,自己还是觉得晃若隔世,以为自己在青岛…….

此“青岛印象――记忆碎片”谨献给我最爱的Suniya……..

转自:http://snoopy320.bokee.com/viewdiary.12290177.html43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