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团购 |
[游记]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团购 |
2008-06-27 525j.com.cn |
2005-10-13 08:36|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中大1 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 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 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专业性民俗博物馆。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的生活习俗。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1984年秋筹建,1985年11月10日开馆。 该馆是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明清民居建成的。丁村明清民居,是一套建造于明万历二十年(1593)至清咸丰三年(1853)、共33座院落组成的居建筑群,分北、中、南三大院群。整套建筑都作座北向南的四合院格局。该建筑群及其各类雕刻艺术构件均是中国明清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佳作,其建筑本身,就可构成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以晋南地区汉民族生产、生活习俗为内容的展览陈列其中,使博物馆陈列的形式和内容得到更好的统一。 该馆有陶瓷、家具、服饰、交通、纺织、农具、民间艺术以及出土文物等各类藏品 1万多件。有晋南汉民族在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岁时节令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习俗礼仪(婚、丧、家塾、寿诞、侍亲等)、民间艺术(刺绣、石塑、木偶、皮影等)、生产生活(交通、纺织、农具、碾、磨等)为主题内容的民俗陈列。在清代所建的6座民居四合院内展出各类民俗文物2400余件,展出面积2700平方米,参观路线600余米。此外,还有丁村文化陈列馆以及丁村新石器文化、书画及民用陶瓷器等专题陈列。为研究晋南一带汉族风情民习,该馆搜集整理并编写了《丁村传统民谣趣语选》、《丁村民间传统对联选》等专题资料。 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这里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水土丰盈,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优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文明积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为在这里保存和传承汾河流域的典型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了解丁村民俗博物馆,了解丁村的明清民居建筑。当大家步入丁村后,肯定会被扑面而来的具有浓郁古朴风格的建筑群落所感染。丁村的民居群现存较完好的有40座四合院落,时代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至清末,共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其中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建筑为主,南院以道光、咸丰年间的建筑居多,西北院则是乾隆、嘉庆时所筑。这些建筑以村中心的明代建筑观音堂为中心,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观音堂前,原为丁字广场,东、西、北三条路口原各有石牌坊一座,东坊为“慈航普渡”,西坊是“汾水带萦”,北坊为“古今晋杰”。堂后天池与水边“观音楼”相映成趣,形成了恬静幽雅的风景。人们站在丁字街口,高低错落的蓝瓦灰墙,比比相连的铁门深宅,使人赞叹不已。 在这些建筑上,装饰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民居的装饰以彩绘为主,彩绘以灰、白、蓝,黄为基本色调,绘出缠枝莲花,菊、花鸟、龟背纹等图案。斗拱的雕刻以“海马流云”、“吴牛喘月”、“喜鹊闹梅”、“双狮舞球”等内容为主,刀法粗犷古拙,风格协调稳健。清代民居装饰以木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有反映儒家思想及吉祥喜庆一类的作品,如“喜禄封侯”、“马上平安”、“莲莲有喜”、“连中三元”、“麒麟送子”、“丹凤朝阳”、“吉庆双余”、“鹿鹤同春”、“三羊开泰”、“鹬蚌相争”、“渔樵耕读”、“琴棋书画”,还有宣扬忠孝节义的传统戏曲“周仁献嫂”、“岳母刺字”、“宁武关”和民间社火内容的“放风筝”、“跑竹马”、“狮子舞”等,其雕刻艺术出神入化,为丁村的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当你观赏着斗拱、梁枋、雀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柱础、阶石、门砧石、踏石上无处不有、琳琅满目的浮雕、透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时,定会为之陶醉而留连忘返。丁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北方民间建筑格局、规律、手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民居建筑。正因为这些民居本身是这里人民智慧的结晶,具体形象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因而用它们作为民俗博物馆馆址及展出内容的组成部分是再恰当不过了。 丁村民俗博物馆共占用院落七座,面积达3500平方米。展览陈列了近万件实物、模型,并配以文字和绘画,以达到以俗引物,以物证俗,物俗结合,图物并茂的效果,忠实和艺术地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 矗立在第一座院门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大门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读蠹民生在勤”,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与影壁上斗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炉、东西厢房窗户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悬挂在北廊的彩灯,形成了一派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一院、二院院中共有10个展室,依次陈列了腊八、祭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历代相沿的农历一年的岁时节令习俗。农历腊月初八,农民们为了欢庆丰收,用自产的八种米豆加核桃仁、红枣等熬成粥,取名“腊八粥”,合家共餐。其后,作新衣,备食品,迎神祭祖,供奉天地,恭贺新春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元宵灯节的展厅中,同样洋溢着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演抬阁等社火模型造型优美,神形毕肖,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有面大鼓,直径近1米,其声如雷,是从清末一直沿用至今的表演威风锣鼓时所用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威风锣鼓传说源于4000年前的唐尧时期,它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节奏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主题气势雄宏,沉稳浑厚,听之如亲临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它的阵容可由几十人到几百人,前进后退,左右开合,鼓点节奏,舞姿身段相结合,忽如雨打枯叶,忽如风卷残云,观之令人振奋、激动。
|
转自:http://bbs.525j.com.cn/showtopic-63649.htm6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