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河南河北临汾南阳保定游记—菊潭古治——中国四大官衙.

[游记]山西河南河北临汾南阳保定游记—菊潭古治——中国四大官衙.

2007-07-24    17u.com

2006年的12月,我第一次来到了河南南阳。南阳停留的几天中,除了工作外,我第一个选择的游览点,就是内乡县衙。内乡是南阳治下的一个县,位于南阳市区的西面,县衙就在内乡县城北部。

从南阳长途汽车站坐中巴车,11元的票价就到内乡,行程1小时40分钟(当然,中巴车嘛,一路开开停停,不停地载客下客,所以比较慢。最讨厌的是,车上的人没坐满时,不停在市里绕圈,还开的很慢,极大浪费时间)。到了内乡车站后,打的3元就到目的地(别奇怪,县城出租大多吉利车,起步价3元2公里)。

2004年6月中旬,我出差河北保定,游览了清代直隶总督府;2004年6月下旬,在北京去了故宫;2005年4月中旬与2006年3月下旬两次游览山西临汾霍州署衙(第一次自己玩,第二次为同事做导游);这次,终于圆了梦,到了内乡,中国保护最完善的四大官衙全部踏遍了。

故宫——全国最高权利机构;直隶总督府——省级机关;霍州署衙——市级单位;内乡县衙——七品知县的办公地。这个四大官衙,正好是中国古代的一条行政链。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县级衙门(规模比山西平遥县衙的规模要大的多,而且诸如监狱等功能建筑均保存完好),衙门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现存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至今保存完好的内乡县衙,在历史上却是多灾多难,屡毁屡建。县衙始建于元代,元末农民起义中,在战火中被摧毁。明王朝建立不久后重建,但民末农民起义再次被毁。清康熙年间开始陆续重建,可又被咸丰年间的农民起义军焚毁。其实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把攻陷当地政府机构为主要目标,所以县衙一再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光绪年间,清政府下台后,一直被各届政府机关占用,因此,破坏并不严重。现在的县衙经过整修,已经更名叫内乡县衙博物馆。

整座县衙的游览,应该从最外围的照壁开始。县衙的照壁与主建筑被县城的马路从中分隔,因此大多游客都忽略对照壁的观赏,实际上照壁却是衙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官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壁也叫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字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来统称为“影避”。 照壁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有阻挡内外视线交织的作用。县衙门前的照壁是单立直壁抱框墙形式,卷棚顶、砖制须弥座。照壁上雕刻的是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传说这个东西是龙的儿子,名字叫“贪”。贪的性格和名字一样,贪得无厌。照壁上的贪兽形象,脚下和身边都是元宝、如意、犀角等财宝,但还想要太阳。贪兽的结局并不好,所以在明代时,就被刻于所有衙门的照壁上,以作为对官员的一种警示。

过马路,正对照壁的是一座三开斗拱木牌坊。牌坊面南上书“菊潭古治”四个金色大字。据说内乡盛产菊花,唐朝时这里的地名就是菊潭,古治就是向民众表示在古代这里就是一县的治所所在。牌坊朝北面有“宣化”二字,所以这里也被叫做宣化坊。这就表示,这里是当年的知县向百姓传达最新指示、以及宣教孔孟之道的所在。牌坊的斗拱做的很精致,顶部是双龙抢珠浮雕,楼阁式宝顶矗立脊中部,吻兽呈龙首鱼尾状,均砖瓦制。

中国人自古对“中”这个概念非常偏好,几乎所有的官衙都是以中轴为主线,两侧辅助建筑对称排列。内乡县衙也不例外。按照中轴线,对应着牌坊的就是县衙的大门。大门的东西两侧分别立着申冤鼓和两块警示碑(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前者是让百姓告状申冤所用,后者对违制逾越或诬陷他人的人起一种警告作用。

连接大门仪门的甬道两侧是衙门的一些辅助建筑,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和

清代监狱。据说保留至今的清代监狱全国已经没有几座了,非常珍贵。

再看仪门,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因为从这座建筑的屋脊样式、脊兽样式都有些与众不同。仔细看两侧建筑,透过仪门再看大堂,所有建筑的屋脊都从中心向两端上翘,屋脊上都是精美的龙首鱼尾兽。这些样式和以前看到的北方建筑平平直直的屋脊和小望兽都不同,却和南方的古建筑等有些象。原来,最后重建县衙的清代知县是一位江南人氏,因此,他把江南地带灵动的建筑因素带到了中原。仪门是古代主人迎宾的地方,客人的仪仗在此必须停下。其两侧各开一个小门。西小门与监狱大门一墙相连,故称死门。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从这里拉出,所以死刑犯处以死刑时也被叫做上西门。相反,东门就是生门。

过仪门是一座上书“公生明”的石牌坊。这三个字取自明朝著名清官年富的名言“公生明,廉生威” ,只要官员坐在大堂,就能看到牌坊上的箴言,以时刻对官员起到鞭策作用。

大堂建在云台上,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为三开间门面。古时每间均有两扇黑色的门,三间共六扇门,所以在古代,州县衙门都俗称“六扇门”,吃衙门饭的差役捕快等,被俗称为“行六扇门勾当”。所以,在武侠搞笑剧《武林外传》中,盗圣白玉汤(白展堂)只要一听见六扇门,就吓得什么似的。这个情节就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六扇门在违法者心目间的地位。大堂正中是知县审案用的专座——暖阁。原本七品官员的大堂不能设暖阁,但由于内乡比较大,所以知县五品。大堂中央为三尺公案,上设文房四宝和签筒。背后是一座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图中飞着的鸟叫“白鹇”,这种鸟在清朝正是五品官的象征。堂下并列设有两块条石,这是给原告和被告下跪用的,所以也叫跪石。暖阁两旁陈列着知县出行的仪仗。

大堂甬道的东西侧,是两列平房,每列三间。这是两列功能建筑,为当时县衙的职能机构,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弄、工房。这六房对应着中央的六部,是辅佐知县处理专门事务的机构。

大堂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县丞衙和主簿衙,县丞和主簿(中国古代崇尚左尊右卑的习惯,县丞主要负责文书和仓狱,辅佐县令工作,为八品官;主簿主要典令文书,协助县令工作,是县令的重要幕僚好像是九品)。这两个衙门其实都是大堂边的附属院落,现在一个院落是清代内乡著名县令章炳焘的展览,另一个是金代著名县令元好问的展览。前者原是工部小吏,现在的县衙都是他设计的,而且还是造福一方的清官;后者不仅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名句,在内乡的地方志上,也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大堂后就是门房,看门人叫做门子都由知县心腹担任。有时一个小小的门子还能左右案件的审理呢。《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就把这种奇特的官场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般人想在审判时有个好结果,或者打探消息,就都会向门子行贿,所以后来这种现象就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走门路”。

过门房就是审理普通案件得二堂院落,其后是县令的主要幕僚师爷办公的夫子院,再后就是审理涉密案件以及县令平常办公的三堂。其两边有外处理钱粮事务东西帐房、和家眷居住的东西花厅等。现在的东西帐房作为内乡民俗陈列、东西花厅按照以前的布置陈列,可以清晰看到当年主人的生活起居方式。夫子院则作为清代官场文化的展厅向大众开放,比较有意思的是,里面陈列了各种刑具和暗器。

从内宅出外,再回过头参观清代的监狱。监狱大门两侧是砖雕狴犴(bi gan),传说这东西是龙的第七个儿子,长的象虎而好讼,所以一般将它塑于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牢房并不大,分内外两个区域。外部为普通牢房,关押罪行较轻者。在通往内部的通道前有一口犯人专用水井,井口特别小,主要是防止罪犯自杀。内部是死牢,有一座死牢门与外部隔离,牢门上还是刻着狴犴。

其实,内乡县衙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是对联。摘录了几条比较著名的。

大堂的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二堂的楹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三堂的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公署院的楹联是: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特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县衙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的,也是直面百姓的机关,因此也可以说是当年的一个窗口。它虽小,却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层官场文化。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68643.html8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