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克难坡日记家乡日记家乡腾飞的年代 |
[游记]克难坡日记家乡日记家乡腾飞的年代 |
2007-07-21 bokee.com |
1940年春,阎锡山决定将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从陕西秋林迁回山西吉县西北壶口东岸之南村坡为新的行营所在地。此后的5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就在这个地方度过。 时为危急存亡之秋,一切政治势力都在经历考验,寻找出路,阎锡山集团不得已而开展“克难运动”。在抗战中,“克难运动”在国民党各大战区中是闻所未闻的,而且阎的运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计划去延安参观,蒋介石不同意,决定在各战区中挑选一个先去参观,然后再去延安。可是,竟然选不出一个能体现艰苦抗战特色的战区,最终还是选择了克难坡。 阎锡山在前线视察 重回山西 1939年前后,阎锡山第二战区司令部驻在秋林。但秋林地处陕西,是胡宗南的辖地,阎锡山呆在这个地方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山西是阎的发家之处,离开了山西,阎锡山就没有了生命和灵魂,所以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回到山西。1940年春,他终于下定决心:“我们决定回到南村坡,坡下喝一口山泉水也是咱山西的!” 为此,他派副官处科长律焕德(字子明,山西临汾人)勘察地形,挖、修窑洞,安置办公室及宿舍等。 一切安排妥当后,5月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在桑柏小住数日后,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南村坡。重见家乡山水,他不由得非常激动:“这是我们山西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打出生路的地方。……即万一死,也以此地为最好,除此地外,想另觅一地,已不可能了。” 南村坡是一个仅有三两户农家的小山村,它西南十余里处,即是有名的壶口大瀑布,涛声如雷,夜静可闻。坡南高山连绵,重峦叠嶂。这种丘陵地形,虽不便于交通,但是可以防空防炮,而且一旦有急,渡黄河西去也极为方便。 阎锡山一向讲究吉利,因南村坡谐音“难存”坡,他认为不吉利,故把南村坡改名为“克难坡”,意为克去“难存”,方能生存下去。 其时北有共产党,东有日本人,南有蒋介石6个中央军,他所管辖的地方只有7个完整的县和十几个不完整的县。而且“人心未定……金融混乱,社会不安”,阎锡山的形势险恶,可以说已达极点。为了渡过难关,5月24日,阎锡山即宣布实行“克难运动”。所谓“克难”,即要“努力克服困难,解除困难”。阎锡山说:“克服困难,凭的是精神与方法,解除困难,凭的是热心与方法。” 打洞宿防 窑洞是克难坡的一大特色,自从阎锡山进驻克难坡后,往日寂静的小山村,人口剧增。不仅长官部的随从人员来来往往,而且有从沦陷区逃来的干部家属,还有各种类型的受训人员,到当年夏,已达1万余人。 为适应办公的需要,阎锡山命驻防官兵自行凿石,砌建石窑堂室。阎亲笔题为实干堂、利干堂、乐干堂、进步室、合谋室、竞赛室、克难室、万能洞、种能洞等,每处可容纳数十人至百人不等,宽敞而坚固,均作为集体办公或训练集会的场所。阎锡山本人也住窑洞,他怕潮湿,于是就找了克难坡两户原住户的窑洞,让他们搬走,阎住了进来,于是这就成了阎公馆。 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新挖了许多窑洞,开辟了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等,面积随之扩大约为20平方公里,故改称“克难城”。同时,为了防卫,由守卫部队在坡的西、北、东三面筑起土墙,使这座刚刚崛起的小镇,俨然为一座古式城堡。一进城中,但见无数窑洞依山傍建,高低差齐,别有一番天地。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克难坡参观时,记者们看到这些窑洞,无不好奇,《商务时报》记者撰文称:“克难坡,真是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人们都住着一样的窑洞。窑洞内,有着充足的光线和整洁的墙壁;到夜晚,有着比重庆还要明亮的电灯。窑洞,更是克难坡上的一个奇迹。两万多人,没有一间瓦房,大家全住在洞内,洞内窗几明净,空气流通,比之水泥钢筋的建筑,却并不见得稍有逊色。住的方面,全是窑洞,因人数增多,多数由各部门自行解决,即挖即住。”另一个记者也惊奇地发现:“住所还有电灯,电流是由一具有十五度基罗瓦特的发电机供给的。发电机则由1931年式的别克载重汽车的引擎推动,用木炭燃烧。” 因此,当时人们暗中流传着:“不打仗、尽打洞”的说法,其意暗指阎锡山只挖窑洞,不抗战。赵戴文听说后,便在讲话中解释道:“要抗战,就得有个住处,不打洞,哪里住?打洞就是为了抗战。” “克难”生活 “克难运动”还有其他具体的规定,比如在衣着方面,规定无论党政军公教人员,不分官兵,均穿粗布料军服,每人每年单衣两套、棉衣一套,由各县发动民众纺纱织布,自染自制。阎锡山自己,冬季穿一套中山灰色军衣,一般不穿皮鞋(大典除外),很羡慕八路军的官兵一致,他自然是学不到的,但从形式上模仿一下还是很乐意的。 吃的方面,一日两餐,大部均由食堂供给,每餐都为馒头稀饭,副食为白菜、豆腐、南瓜等,每三、五日或周日增加荤菜。有眷属者,自己领米面或带馒头回家自己烧菜。阎锡山本人有膳食组,膳食组中有中西厨师,西式厨师用于接待外国客人,中式厨师用于接待国内贵宾。阎锡山除了招待人外,生活一般比较节俭,只吃一些五台家乡的家常便饭。每天他吃4餐,每顿也只吃4个菜,而且用的还是三寸小盘。他喜欢吃的不过是荷包鸡蛋面,这跟后方的那些国民党大员是无法相比的。 克难坡时代,阎锡山对财务管得很紧,经费在500元以上的,阎总要亲自批示。有一次,他发现各处办公室向副官处领蜡烛总想多领点,便亲自试用一支蜡烛用多长时间,事后便规定:一支蜡烛可用5次,5天一支蜡。故事传出后,许多人便暗骂阎小气,但在大后方,国民党要员大发国难财已成风气,同是山西人的孔祥熙甚至鲸吞数千万美元的公债,阎的“小气”总比这些人要强百倍。 自给自足 在1940年左右,阎的控制区大大缩小,不足以养活二战区数十万之众,补给不得不依赖蒋介石,而蒋显然并不想这位昔日的对手好过,处处刁难阎锡山,阎锡山整天被吃饭穿衣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他说,“抗战至今天,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吃穿的事情。”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另想办法。 为了克服困难,阎锡山还提出“自给自足”的口号,发动其官兵和干部家属一律参加劳动生产。采取这种政策也可以说是无可奈何。“自给自足”运动要求:干部种菜,士兵种地、腌菜、养鸡、制鞋,家属成立“妇女劳作社”,从事纺织。即使长官部公务员,也规定每人每日劳作12小时,其中公务劳动8小时,生活劳动4小时。如因本位工作需9小时,则生活劳动可减为3小时。如超过规定时间之外的劳作,其所获则归劳作者自己享受。之后,这种要求逐渐扩展到全二战区,并发起一丈见方地种菜运动。连阎锡山自己也种番茄。 “自给自足”取得了一定成果,史坦因在他的《北行漫记》中记载:“(窑洞)门也是弯拱的,拱门的一边也许有一个壁龛安着泥灶,另外一边也许有十几个壁龛养着咯咯叫的母鸡。一只哺乳的山羊缚在墙角茫然地向你望。在隧道里面,一边有一个当作床用的长的土炕。家具是几只土凳,一只桌子,以及一些普通零碎的小物件。我随便拣了几十孔窑洞去访问,看见它们是出奇的精致、清洁,伙食房满满地堆着谷,蒜头,煤炭和木柴。” 励精图治 在克难坡窑洞后面的高地上,还修建一座小八角亭。阎锡山题名为“望河亭”,这里修有地下隧道,直通阎锡山住处和办公室,危急时阎可以逃往这里。阎写了对联一副,命人特制成石刻,联云: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河山。横批:北天一柱。这副对联引经据典,符合时局,豪情奔放,词气雄迈。阎借此来鼓舞士气。 为表示励精图治,阎常常要举行朝会,有一年冬天,孙女树榕对他说:“你朝会时穿上扫雪斗篷,烤上小暖炉,脚底踩上热砖,可下边的人冻得直跺脚,你看不见吗?”阎听了,就把朝会改为午会。 阎锡山自从秋林移驻克难坡,开展“克难运动”后,果然克服了一些困难,求得了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克难坡站稳了脚跟。 |
转自:http://wzgs1230.bokee.com/viewdiary.10548282.html9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