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二)洪洞大槐树—蓝色月光社区/蓝月社区

[游记]游记(二)洪洞大槐树—蓝色月光社区/蓝月社区

2007-07-18    lanyue.com

游《洪洞*大槐树》
有幸去《太原》。顺便游览《临纷》《洪洞》。老人长说,山东人大部是由《洪洞》迁徙。我祖谱也记载是《洪洞》人。只知是有《洪洞》大槐树迁来。大槐树是在一寺院内生存。寺名“广聚”设有明朝从山西移民的大型壁画,及当年移民的有关资料。《洪洞》不亏是历史名城,保持的明清建筑不少。《明代监狱》是其中之一。有大型泥塑《苏三》事迹。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一座广济寺院,为唐媜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再加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廊舍幽雅,常住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蔗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叉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叶凋落之时,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丽。明初迁民时,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将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我国历史文献的明初迁民,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约有五十一年的迁民历史。被迁之民以晋南,晋东南为多,晋中只有少数几县。明初山西为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明史录》记载的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辖七县)辽州(辖二县)沁州(辖二县)泽州(辖四县)潞安府(辖八县)平阳府(辖二十八县)这些地区共有五十八县,而平阳府就有二十八县。由此可见,迁民最多的自然是平阳府。
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依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洪武三年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二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同时,还规定,皆免三年租税。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明史录》,《明史》等记载关于迁民的情况如下:
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无产者于凤阳屯田,并发放棉衣。
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徒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朱元璋曾渝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宽,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无田者,往彰德,临清,真定,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其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纱二十锭以备民具。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一百一十六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以奖励,其由后军都督俭事徐礼分田给之,仍令回沁召募居民。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朱元璋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乃令后军都督府俭事李格等渝民愿徒者,验丁分田。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付友徳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藉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给山西民兵十万人,纱各三十锭,令置牛屯田。”十二月,冯胜等藉民兵还。以所藉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俭事,李愅,徐礼还京。先命格等往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民徒居者凡五百九十户,计今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三千一百八十余顷。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户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纱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后征其税。
永乐二年,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万户实北京。
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二百四十人,愿为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迁之。
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徒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收养栽种,户给路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尉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訨阙上言:“本处地饶窄,岁屡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县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移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建立后,仍沿袭元代“社里制“,在移民垦荒的国策推动下,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的移民垦荒制度,从资料可知。”“籍民为军,选民丁立都卫,置卫屯田,谓之军屯,军屯归卫所长官管理,每个士兵授田五十亩,在边防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这对巩固边防扩大生产,增加财政收入都起了积极作用。募商人到边地开垦荒地,向军队交粮,然后回原籍领盐引作买卖,谓之商屯。古大槐树处所迁民,以及流民,贫民,罪囚建立民屯。均由各布政司编里发迁,或有的送户部编里发迁。所迁之民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迁往各地方州府县辖治。被迁之民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区分里甲,与土著有以社分里甲之别。河北省渓县明代迁民碑记载了迁民里长郭全之名为屯民。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为之广亩。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仍有不少村庄以姓和名命名的。如河南林县有崔家屯,刘家屯,和尚耕,赵上耕。民间流传”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也有一部分村名是以迁明这些村的居民当年是从赵城,洪洞迁去的。并以此分里甲。

明朝移民政策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地位,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移民,从正史以及民间祖祖辈辈的相传都印正了:“从洪洞移民是铁的事实。”从以上的资料及我年青时所听到的传说,我分析明朝的移民政变是成功的。移民的返回率极少。汉族人都有恋乡之情,都有“叶落归根”之说。为什么在移民的几百年里返回老家的传说极少,或者说无有。一是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交通工具的不便,在四五千里的异乡想回老家探望,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二是政策的不允许。从以上的资料中看出,从族谱,墓碑的记载中都不难发现:“从洪洞大槐树来。”从山西洪洞某某村来的记载只有一份。也就是说明了政府对于迁民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也就说不允许你记住自己的老家,不要有回来的念头。断绝移民返回的一切办法。让你永世在异地安家,不能在大范围内的无理流动,使国家有一个安定的局面,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发展,使地区的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小。这是明朝移民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
从大槐树处的壁画上看(也是后人的意想),在移民离家依依不舍的旁边有持枪握刀的士兵。也就是说移民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在前几天的电视上播出,“现在的洪洞的旅游胜况”,也说是明朝政府用欺骗的办法,诳骗民众去大槐树处,押解出境。也说明当时的移民是一项强制性措施,为巩固封建制度的统治,所做的一件不得民心的绝事。
从我在参加六五年“四清”时的回忆,我四大伯在会上说过:“我父亲是三代单传,老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意中是洪洞老鹳窝村人。我四大伯是十八世纪末生人,在1990年前去世,去世时在八十五.六岁。按85岁算,出生应在1885年或1900年左右,(我父亲排七,是1919年生人,属羊的)是我家我见过比较年长的一位,同我生活也比较多的。他可能听老人说是洪洞老鹳窝村。现在才知:老鹳窝是洪洞广济寺的大树上的动物巢穴,不是村庄,看来从山西移民来的绝大部分是不会知道祖籍的,这是明政府的一条禁令。否则可能有杀头的危险。在2000年桓台同宗发起的续谱活动中,我从续编的族谱中也未见老族的出生地,可见老祖的出生地以永远是一不能见证的事了。在我九四年去洪洞时,也曾问广济寺的管理人员,有无迁民的历史记载,他们也说未发现有什么重大成果,只有这本“临汾地方通讯”认为是比较有价值的历史考证所得来的书籍(当时商业比较箫条)。从现在的电视节目中看,在近几年全国发展旅游事业,洪洞人出了不少的家谱序言,其真凭实据能有多少,又有谁知?不管是后人如何续编,也就是安抚人心的壮举,史料以无从可查,以后是否能有较真切的史料,那可真是一天大的喜事。

为何迁居山东?在小时侯,常听几个大娘,(特别是大娘张氏,娘家是张辛庄村)经常在一起啦家长,大娘有一定的文化,常讲过去的传说。经常啦朱元璋在山东讨饭时的遭遇。说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到谁家要饭,谁家要死人。因此,老百姓见他来,都关门闭户,不敢打发他。他因未能得到多助,发恨说,要是得了地,大洗山东三年。有兵权后,在山东杀人无数。山东本地人被杀的以所剩不多。所以山东出现人少地多的现象。从山西移民来山东是合乎情理的。我父亲也给我讲过朱元璋乞讨的生活,说朱元璋饿倒在山神庙里,被两个叫化子救活,后来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封为大官。老人说山西人与山东人的区别在脚的小母指上,我们也未找出真正的山东人做比较。也是一笑谈。

转自:http://blog.lanyue.com/club/612/2744918.htm4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