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洪洞大槐树

[游记]山西洪洞大槐树

2007-09-06    sina.com.cn

山西洪洞大槐树

22日午后一时半到达山西洪洞大槐树所在地山西洪洞县境内,随便在路边的饭店吃了些饭就已经是三时许了,太阳高照热气袭人,我们一行去山西洪洞大槐树景点。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 流行的一句民谣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无论你身处天涯海角,那割不断的血源总将你与故乡相连。

位于洪洞县城北1000
米的贾村西侧,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处,是历史上元末明初著名大移民的出发点,如今成为寻根祭祖的圣地。贾村西侧有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的广济寺,旁有传为汉代所植的古槐。民国三年(1914
年),贾村人在古大槐树处建造碑亭,碑正面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背面记载迁民事迹。碑南侧有一座四脚三门、飞檐斗拱的木牌坊,一匾为“誉延嘉树”,一匾为“荫庇群生”。现寺已毁,老槐树已属古槐同根蘖生的第三代,但它永远代表着移民无奈的乡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移民的重要史料。

具资料记载: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 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我们这次来观看的地方是去年才建成的新景区,老景区已溶与其中,共占地300亩。景区内原址许多古迹存留的不多,大都损坏。第一代第二代大槐树已枯死,第一代大槐树已无,重新塑造了一棵假的竖立在新景区内,第二代大槐树枯死后,仍屹立在原地,第三代大槐树是与第一第二代同根繁生的,它枝叶茂盛象征着世世代代繁荣昌盛。还有古驿道留存原址,陈旧的古砖,灰色的墙壁衬托出历史的沧桑;明代建筑石经幢也耸立在那儿,导游说,上去转圈摸摸会带来好运,于是游客们纷纷上去如转经般摸着走了一圈。在戏台子上有男演员正在唱着晋戏,唱得有有板有眼地,声音高昂洪亮。不一会唱苏三起解的两名演员上场。因天热,游客不多,但也有人停下来听戏的,去年新建的大殿陈列着迁民姓氏的牌位进入的游人无不前去寻找自己的姓氏然后燃香叩头,我们同来的都这样做了,而我没有。因我的祖籍就是山西榆社县,我们家不存在移民的问题,也不存在寻根问袓。而随来的人就不敢说不是了,所以他们个个虔诚地很,顶礼膜拜。我的老公属王氏后裔,实际上他是姓靳的,王姓是随母亲的姓氏。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这次出行,最大的憾事就是山西的路牌太不清了,跑出去好远了不知道跑到那儿了?不知道家乡的人为什么不标明路牌,害得我们走了许多冤枉路,不光我们,遇到的游客无不都在抱怨山西的路难走,山西的路难找,实际上只要路牌多标些,标的清楚点,会给游客带来方便不说,也会给这些景区带来更多的人。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热爱山西。

文章引用自: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39c0a101000ax851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