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问我故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游记]问我故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第二代古槐正南,是1952年修建的革命烈士碑亭。烈士亭下,竖起六面巨碑。首面碑上,镌刻着原山西省省长王世英“歼敌灭寇实壮烈,洪崖古洞出英雄”的题词,接着是原中共洪洞县委书记张耀廷撰写的槐乡儿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石碑的背面,刻有洪洞县在战争年代牺牲的3114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在烈士亭的正面,是民国三年(1914)建成的茶室三间。茶室里边陈列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参观的情况以及自1991年以来,历届“寻根祭祖节”盛况的照片。 茶室的四柱上刻有楹联两幅。 其一:香挹行襟留快钦, 荫清古道倚夕阳。 其二:茶可解烦碧乳澄清通世味, 亭堪栖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茶室楣匾为“钦水思源”。 在茶室的屋后,有一宏大的仿古堂殿,这就是祭祖园的中心建筑——祭祖堂。祭祖堂原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后面一孔枕头窑里,阴暗狭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常常拥挤不堪。1998年重建了这座面积宽大,式样仿古,门窗明亮,进出方便的殿堂建筑,大大便利了移民后裔的观光游客的寻根祭祖活动。祭祖堂里还陈列着大量的古槐子孙后代的家谱、族谱、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调查、人口调查等。在供桌上分十个供橱,含433个姓氏牌位。这里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专家学者研究明代迁民史的档案资料馆,更是移民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从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来到祭祖堂的古槐后裔,走进祭祖堂,那倍加思念的情感、复杂心情的流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在祭祖堂之西,是2001年新建的碑林。有石碑50余通,刻着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的书画作品。董老出生于洪洞,1997年初,病重住院,1997年1月23日,洪洞堂政部门的领导同志前往北京到医院看望。董老在病危中看到了故乡亲人,刹时精神倍增,提笔劲书“母亲石”三字,成为书画家一生书画作品的绝笔。碑林之南,是民俗展览场地,展品有石磨、石碾、扇车、纺车……等。 在碑林东北角的空地上,竖有“苏三卸枷处”的石碑。苏三原名周玉姐,明正德年间人。其父周彦亨,任大同府尹,母谭淑贞在其七岁时患产后风亡故,继而父亲病逝。父母双亡的玉姐,被人拐卖到北京城里的一家姓苏的妓院,因年小,排行第三,故称苏三。有礼部尚书的三公子王影隆与苏三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苏三将其私房珠宝首饰,全部交给王三公子,让他考取功名。王走后,苏三暂不接客。老鸨十分恼怒,正巧有山西洪洞的马贩子沈鸿要买她为妾,就把苏三带来洪洞。不料,沈妻与近邻赵昂早有奸情,遂毒死沈鸿,诬为是苏三下毒,因而苏三蒙冤入狱。正在这时,王三公子考中的状元,派到山西太原任巡抚,在审阅案卷时,发现了苏三的冤情,即命押解太原复审。传说起解时,路经大槐树下,长解为苏三卸去刑枷。因此戏曲里就有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槐树下歇歇凉”的唱词。 “苏三卸枷处”石碑之南,古槐碑亭后面的窑顶上,石经塔——楞严幢高高竖立。这是广济寺留存至今的稀世遗物,更是明代迁民的历史见证。 附一: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自来名胜古迹,率以帝王将相氯祥,高人逸士所隐迹,遗后人勒石记载永矢弗谖。若吾洪溯陶唐分封而后降及春秋,师旷、羊舌古墟指不胜胪,迄秦汉唐宋,代有遗徽,地以人传,胥志邑乘,然此为续文献之徵、而非民族之系也。方今民国肇造,社会主义播腾寰区,凡有关民族发达之源者,宜及时表章,藉识人群进化之由,俾免数典忘祖之诮。然则吾邑大槐树处之待于木曷橥者,顾不重哉。尝稽《文献通考》明太祖洪武间,屡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成祖永乐年,徙山西山西万户实北平,复核太原、平阳、泽、潞丁多田少无田之家,分丁口以实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徙,其民必与,而实以大槐树处为荟萃之所。宜乎生齿繁衍、流泽孔长。后世子孙闻其地而眷怀乡井者,种族之念为之也。洎余通籍后,宦游燕、赵、齐、豫诸省,偶到土商过从。略展邦族籍隶洪洞,辄殷殷致询曰:“吾祖籍也。”言之亲切有味。若斯,比此革命军兴,义旅莅止,士座中有钦水思源介言宾至如归者,遂获安宁秩序之庆,虽谓此址,即吾邑之保障可也。吾有景君尔宇,世居贾村,密迩其处,曩尝需次山左,由观城厅卸任后,佐邑绅刘君子林长山县幕,慨然兴复,募诸客商,集款三百九十余金,邮寄里门,补葺经塔,亭楼周建,长廊四起,仰视平台浮屠巍然,正在趋事赴功,而戎马仓皇,工半款绌,竖碑建坊,尚会阙如。今者景君由茌平厅解组返里,余亦归田,爰伸前议,谋诸合邑绅商诸君,赓续此役,一时群情鼓舞,交口赞成,莫不簟胶投河,惟力是视,集资又三百余缗,于是丰碑既立,巨坊待建,欲于惨淡经营,期于观厥成而止。《礼经》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尚书》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斯役之兴,微特保存古迹,俾来者生亲慕之感,而由今视昔,实有御灾捍患之功焉。余深纫诸君玉成之雅谊,与景君始终提成之功有足多者,乃述其崖略。此笔记之,俾馋诸石。 附二:古碑保障说 邑之城北,望霍门外二里许,大道通衢,汾水东滨,广济寺左,留有古迹。昔年树木林立,其中苍槐最古,有谓为汉槐者,前明洪武中,永乐间,朝命移民实边,此盖其荟萃处也。广济寺曾树碣载其事甚详,乡时耆老犹及见之,迄今年湮代远,饱历风霜,古刹会诸汾流,遗碣鞠为茂草,仅留孤塔,矗立其间,翟闻风铃对语而已。余家于邑西汾水之滨,尝闻父老述迁民事,而欲求其遗址,杳不可得。惟地当空道,每有客扆止,驻骖郊外,辄访古大槐树处,佥曰:“吾先世邦族也”,抚今追昔,流连不已。古大槐树之关系,匪物四方堪留纪念,一邑尤足资保障也。前清宣统,辛亥民军起义,戎马仓皇,邻封率多震惊,比卢协统督师南下,部下士卒履洪境,道经古大槐树处,皆下马罗拜,媲美甘赏遗爱,低徊不忍去者久之。城郭安堵,军士保卫之力居多。盖军中多燕、赵、齐、豫人,溯其始迁,皆由于此,故于洪尤加敬焉。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彼纠纠者讵独异于人哉。余窃叹槐树之古迹,其关于民族纪念,以保障我邑人者,甚重且钜,故国乔木,有御灾捍患之功,于呼伟矣。余恐时过境迁,历久湮没无闻,故就当日事实而为之记,俾览者,咸共晓然古槐荫庇群生,未有涯埃云。 附三:修复大槐树古迹记 昔宋室王尝按狱活数百人,因手植三槐於庭,谓后世必有为三公者,然第一姓之发详而非百族这托荫也。洪洞为古杨侯国,乔木世臣后先辉映,乃自封建易为郡县,河山未改,城郭已非,古树犹竖高标于百尺。邑北门外有大槐树一株,盘日拿云,浓阴可蔽数亩,明代永乐移此地之民以实齐、鲁、燕、豫之郊,聚宗族而长子孙者累世已至,今人过其下,莫不摩挲遗迹,有桑梓敬恭之思焉。鄙人于民国三年绾符斯邑,德行谫陋,不能如斯树之犹能庇民,每因公出,按田陌百车盖所莅辄于兹,凉飙疯然顿清炎夏,欲秉笔敷饰而未逮。今则碑碣亭记焕然一新,瓴顿增辉,栋宇耀,可以沽美酒沦新花,往为斯途之人颇有实至如归之象斯,又非一邑之覆帱,而实为四方之并蒙也。是不可不记。 附四:迁民的历史原因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八十九年,虽然盛极一时,但“见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元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再加上黄、淮河多次决口泛滥,水旱蝗疫,天灾人祸,倾时而注,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从而导致了元朝的灭亡。明朝建立后,洪武年间开始了大量移民,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了生了“靖难之役”,战乱四年,以致“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结果“中原田多荒”,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面对社会经济被战争疫破坏的局面,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已得的封建政权,巩固边防,恢复生产,不得不采取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 元朝末年,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时至正元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有百余处发生农民反元起义。以后农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强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攻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七十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贴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者皆败之,斩首万余级”。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祖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后来元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军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贴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次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18家。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39e99010008br.html6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