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吕梁市游记(碛口李家山) |
[游记]山西吕梁市游记(碛口李家山) |
2008-06-27 sina.com.cn |
山西游记之碛口 西阁 山西碛口和壶口都是很著名的景点,趁着五一空闲,计划去游历一番。 五一快到了,因为变成了小长假(3天),短线游火爆而长线游趋冷。我想长线火车票应该较往年好买了,于是仅仅提前了两天去火车站,就很顺利地买到了鞍山至北京的2550次卧铺票。想同时买北京至太原的票,没有;想换买沈阳至太原的票也没有。我以为北京至太原有多趟火车,应该票不难买,便无所顾忌地准备启程了。 2008年4月28日 周一 22:58 在站内站外的售票处都买不到各次去太原的硬软卧票,连座票都没了,9天以内都没了!天呐,我忘了北京有众多大学生要回家!没办法,看来只能乘大巴去太原了。可直达车要走约9小时,太长了太累了!还是经石家庄中转一下罢。 北京去石家庄的快巴很多,不急。现在才是中午,去新修后的天坛转了转。北京站距天坛不远,打的约12元,很快就到。天坛门票套票35元(含天坛公园内所有地方,单票不包括回音壁、皇穹宇,仅仅可游树林子)。天灰蒙蒙的,没拍出满意的照片。天坛公园内游览拍照约需1-2小时。 出了天坛,打的去六里桥长途客运中心站,买了去石家庄的快巴票(75元),走京石高速,全程约4小时。当晚入住石家庄汽车总站附近的银泉宾馆(三星级,条件尚可,标间约198元,不含早餐。) 第二天一早到石汽总站才知道,去太原的快巴在北站。总站外不远有公汽直达北站(行驶约20分钟,票价1元)。 石家庄火车北站和长客汽运北站相距不远。石家庄至太原快巴票价74元,全程约4小时行驶+1小时堵车(因为石太高速堵车是经常性的)。 因为临近奥运,又因藏独刚刚闹过火炬传递,所以各地安检加强了。石家庄汽运北站没收了我的折叠式丛林刀。软磨硬泡了一会儿,实在要不回来了,好心痛!安检的警察还说:“看你确实是游客才没罚你款,严重的甚至要拘留呢!” 抵达太原后首先去火车站买去吕梁的票,可是早卖光了。再去太原汽运西站,当天去吕梁的票也没了,明天的票不预售。没法子,在太原宿一夜罢。 2008年5月1日一早,打的去太原汽运西站(13元,行驶约10分钟)。买去吕梁(当地称离石,旧名)票的学生排了好长的队。我很幸运,买到了票(50元)。 太原至离石(约180km)走高速,但拉煤的重卡一排排低速拥堵在路上,快巴行驶如城区公汽,3个多小时的路程却走了4个多小时,听司机说这还算顺利的。 我恍然大悟,因为山西的路况很拥堵,快巴行驶时间不确定,所以各客运站都是车进站了才卖票,从不预售。 中午抵达吕梁市,一个县级市,街景看起来脏乱、不繁荣(与海城相当)。从吕梁市汽运总站乘公汽转到“西站”。这里并没有“汽车站”,而是一个加油站“泰化石油”。去碛口方向的中巴都在此聚集侯客。 我上了车(票价15元),很破旧,车内众多吸烟者都旁若无人,我也只能忍受。摇摇晃晃、一路颠簸,中巴在县道、乡道上行驶了约2.5小时(约50km),终于在夕阳欲坠时把我送到了千年古镇--碛口。 在麒麟桥头下车,抬头可见不高的卧虎山上的黑龙庙,它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庙里有个戏台,唱戏从不用扩音设备,可连黄河对面的陕西村庄也能听清戏文,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 沿大路一直往前走,绕过黑龙庙就是碛口镇现在的主街道(西街),沿黄河一直向山里蜿蜒。碛口镇的饭店旅店都在黑龙庙附近的街道边上。黄河宾馆和碛口客栈是网上出了名的两家宾馆。我先去黄河宾馆,好房间都住满了客人,院子里很嘈杂,象是大车店。 后去旁边的碛口客栈,里面却很静雅,古朴之风扑面。二层平台临河而望,黄河古风徐徐吹来。粗壮的木楞制成桌椅,摆在夕阳低垂的黄河岸边,突显出黄土高原的粗粝与苍凉。 我当即决定,就住这儿了。窑洞式标准客房(198元)有电视、有室内卫生间、有热水淋浴,不错不错。 从4月28日22点算起,到现在的5月1日18点,在熬过了三天三夜的旅行之后;在经历了山西拥堵的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之后;在七窍被黑煤尘、黄土尘灌满之后,我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碛口。 洗去一路风尘,泡上一壶香茶,静静坐在碛口客栈的平台上,俯望汹涌的黄河,猜想着300多年前是哪位西北大侠也坐在此处煮酒论英雄? 雄伟的黄河左带吕梁、右襟陕北、咆哮而下,便有了沟壑纵横的晋陕大峡谷。千百年来晋陕大峡谷里的商船穿梭不息,便有了一个个黄河岸边的古镇。 碛口,便是倚在黄河东岸、吕梁山怀抱里的一个古镇。历经沧桑的古镇,仿佛仍在讲述着黄河岸的无边风月……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音:器)位于吕梁山区黄河岸边,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 碛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为“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濒危”意味着它异常脆弱。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加速了文物的消亡;而资金投入的不足,保而不护,造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慢性自杀。 在当地方言中,“碛”是高于水面的成片沙石。黄河第一碛是声名远播的壶口,第二碛就是这碛口镇紧靠的大同碛。 宽阔的黄河水面在此缩至不足百米的狭窄河道,且落差达十余米,暗礁险滩众多,重荷货船必须由此将货物转成陆运,而这个地方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 明末清初,碛口因位居当时京畿连通西北、塞外往来内地这两条水陆商道的交汇之处而渐成规模。至清末全盛时期,这个依群山、傍黄河的小镇竟云集了300多家商铺。经济的繁盛体现在建筑上,当地的民居自成特色,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当年骡马从旁边的巷道里进进出出,通过黄河水运,大批的粮油、皮毛、药材等,从陕甘宁蒙运到这,又从这里经旱路运到京津和南方,同时,发往西北的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等,从这里逆水而上。 自从包头到北京的铁路开通之后,南来北往的货物不再需要经过碛口转运,这里的繁华就日渐凋敝了,这也是古镇起起伏伏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摄影、绘画爱好者的乐园。黄河宾馆、碛口客栈和李家山农家旅店都是很多美院的写生基地。 古镇街边就是黄河,水流浑浊湍急,淤泥和泡沫堆积在岸边。有几只快艇停在岸边兜揽生意,游客可乘船游览黄河(每船100元,在黄河里兜一圈)。 隔着黄河,碛口古镇的对面就是陕西的吴堡,遇到对岸有什么事情,一条小木船摇摇晃晃就过去了。 太阳好的晌午,有人端着大大的海碗蹲在黄河岸边吃早饭。由于水土重,这里保持着一天吃两顿的习惯,一边吃、一边和邻居拉话。街上狗很多,但都安静温顺。 傍晚时分,我游荡在古镇上,幽静的千年小巷,古拙的明清民居,质朴的西北老汉,肃穆的黑龙神庙,无不体现着小山村的恬淡,处处挥发着原始的气息。令我久居闹市的心得到短暂的安宁。 在古镇的小摊上品尝了1元一碗的“碗砣”(就是荞麦面冻状物拌上酸辣汁,与内地大街上的山西凉皮相似),在碛口客栈里品尝了山西风味“炒灌肠”(仍是荞麦面冻状物加酸辣咸调料翻炒,与内地的肉香肠毫不相干)。感觉山西口味太咸、太酸、太辣,总之口味太重,我有些吃不消。 虽然窑洞外热得只穿T恤,可窑洞里却很凉很凉,一路背来的薄棉袄终于派上用途,在窑洞里穿着很惬意。入夜,在厚厚的棉被窝里懒懒地睡了一大觉。 第二天清早起来(约7点),看看客栈的后厨正在生火蒸馍,便不等着吃了,径直往李家山走去。 世外桃源李家山 李家山与碛口镇隔水隔山相望(距离约3km),黑龙庙对面的山路远远就能望见。由麒麟桥过了湫水河,沿着俯临麒麟滩的山路,一路观景,不到一小时便可走到李家山村。 李家山面南背北,2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两沟四面坡”的地形上,大大小小的清代风格的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 这多达八九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宛如一尊精美巨大的塑像或是一幅立体的画卷。 乍见李家山,只能用“震撼”两字来表达心情。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李家山村的发现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欣喜若狂。吴先生当时就把李家山形容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他看来,“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世界都难再找到”。 李家山的村路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村子不大,却很雅致。当地有句非常有名的民谣:“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865e7010099h0.html11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