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7夏吕梁寻古(一):碛口古镇、黑龙庙等

[游记]2007夏吕梁寻古(一):碛口古镇、黑龙庙等

2008-05-22    sina.com.cn

[原]【2007夏·吕梁寻古】(一):碛口古镇、黑龙庙等

图/文:胡波

对于碛口的认识源于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黄河大峡谷中的古镇---碛口镇》,作者就是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的陈志华、楼庆西和李秋香。他们通过详实的史料研究和专业的测绘分析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座商贸古镇的文化和建筑价值。纸上谈兵和身体力行毕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我们亲眼目睹碛口风采时仍旧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

图一:碛口古镇标志建筑黑龙庙(摄于2007.5.27)

自北向南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与自东向西潺潺流过的湫水河在此交融,它们缔造了大同碛,也孕育了碛口古镇。也许你会问如此荒凉贫瘠、地形复杂的地方怎么会出现一个曾经“驮不尽填不满”的富庶古镇,这就要从母亲河黄河上找答案了。明末清初走西口走出了富可敌国的晋商,黄河成了船筏穿梭的黄金水道,由西北运往华北的商贸物资却在碛口镇西南的大同碛“截流”了。大同碛附近因为沙石沉积而形成一处面积宏大的浅滩,名曰麒麟滩,由此造成河道下游一段骤窄,水流湍急,险象重生。商人只能望河兴叹,在此中转改用旱运,碛口距离大同碛最近因此兴起。后来邻近的侯台镇和曲峪镇毁于黄河泛滥,碛口的商贸运输中心地位开始凸显,清朝中晚期和民国初年成就了碛口历史上最辉煌的二百年,每天都呈现着水陆要道的繁华景象。而它的没落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首先是铁路的兴建取代了黄河水运,两河的几次洪涝加之抗战时期日寇的烧杀抢掠,解放后国家实行的“公私合营”和“统购统销”也对碛口商贸活动造成了不可扭转的改变。今天我们看到的碛口古镇是萧条的,衰败的,却是安详的,淳厚的。随着人们对黄河文化的深度发掘,对乡土建筑的不断关注,碛口古镇再次名声远扬。

图二:大同碛与麒麟滩(摄于2007.5.29)

图三:黄河边的西市街(摄于2007.5.28)

图四:湫水河边的东市街(摄于2007.5.28)

古镇的祠庙建筑、商业建筑、民居建筑等虽然经历了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但大致格局仍然清晰可辨。其中曲尺形转角处的黑龙庙是该镇的标志性建筑,它雄居高耸的卧虎山腰,面朝两河交汇之处。该庙始建于明代,现存山门为三孔拱券门洞,门外有两对清代石刻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山河碥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正是对碛口往昔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山门正面有重檐歇山顶抱厦三间,背面为重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倒座戏台,左右分列清乾隆年间补增的钟鼓二楼。正殿和耳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硬山建筑,供奉着水神黑龙、财神范蠡和医神华佗,真可谓“人神共娱”。两侧各有耳房、厢房、看台各三间,为道光年间修缮。整组建筑群布局紧凑,设计新颖,细部考究,当年的富裕程度可见一斑。我们在碛口的第三天夜晚巧遇戏班上演《龙头拐》,这是晋剧名篇,吸引了不少村名和游客。黑龙庙的后面原有一组与其相似,但更为壮观的关帝庙,抗战时期被拆除,现正在复建。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b02370100098l.html25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