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游之大同 |
[游记]山西游之大同 |
2008-06-27 sina.com.cn |
"…大同,古称平城,是连接长城内外的重镇,是中原汉文化辐射的边缘,是大陆季风逐渐式微的地区,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区域。……大同的灿烂,正是在于其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是中原出关的门户,也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踏板…" 这是水网上一个年轻的水利博士写的游记,文笔之好令我赞叹。就是这段话激起了我对大同的兴趣。这人名叫傅涛,文章在这里:http://www.chinawater.net/center/gblog.asp?id=21 大同曾经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的都城。鲜卑,原是和匈奴一样强悍的北方胡族,他们是第一个在中原成功创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在他们之后,只有蒙古人,女真人做到了这一点,最多再加上个契丹人。当年南北朝对峙,南朝是汉人政权,北朝就是鲜卑人的北魏,南朝的文人看不起北国,认为胡人政权不会有什么建树,结果他们到了洛阳一看,大为惊诧,(那时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了)原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朝皇帝在文化上坚奉汉文化之正朔,使佛儒道并立于世,俱为繁盛,可以说当时中国真正的文化中心就在洛阳。 历史如同人生,是一个最大的谜题,看着谜底一个一个地揭开,你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鲜卑先祖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原来与这些文化都不沾边。后来的太武皇帝听从汉人儒生建议大举灭佛,结果,他自己疯了不说,杀了亲生儿子,自己也被宦官所杀,抑佛的结果,就是到了他的孙子辈上,大举地兴佛,来为祖上赎罪。不仅如此,他们在外面打杀抢掠来的汉家姑娘后来做了北魏皇后,这位冯小姐,杀伐果断,"多智略猜忍,生杀赏罚,决之俄顷"。二十四岁已经做了太后,她临朝称制几十年,推行的是全套汉化的政策,重教育,改旧俗,政治与经济全面地制度化。在她的熏染之下,魏孝文帝成长为一个头脑清晰,富于进取的皇帝(这情形有点像孝庄和康熙),正是他把鲜卑人的政权推向繁荣的极致,而这极致的基础,便是胡人汉化。他不仅以大儒自居,更以儒学治国,在语言上,不让鲜卑人说本族语,把汉话立为普通话。鼓励胡汉通婚,并且强令自家兄弟必须娶汉家姑娘为妻。最后,索性连自己的姓氏都改掉了,把鲜卑人的复姓全改成汉族的单字姓,自己所姓的拓跋氏则改为元姓。 结局呢,就是北魏的确兴盛一时,但拓跋鲜卑从草原带来的能征善战的野性血液在融合当中消化掉了。鲜卑这个民族,在文化的不自觉的皈依当中,消失了。 几乎所有试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步此后尘。在大同,看到辽金时期的佛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原来剽悍的民族,为中原文化所倾倒,当他们变得和这个文化一样地缠绵,注重细节,讲究礼让,和这个文化衍生出来的实用主义,伪饰,好辩同流合污的时候,他们的力量就消失了。 对大同最直观的印象是,它有点像我曾经当过兵的内蒙小城集宁。城市很小,印象是脏的,黑乎乎,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塞外重镇的气势了。大同人民有点缺乏安全意识,爱在大马路上速走,开车一定要加小心。城市最主要的一条街叫大西街,晚上非常地热闹,堪比大同王府井,夫妻孩子们或穿着睡衣拖鞋在乱哄哄的马路上溜哒,有种小城里的温情感,夹带着喧嚣和尘土的。 云冈石窟是大同最有名的古迹。大佛非常地壮观!特别是从外面进入洞窟时,豁然见那高大宏阔的穹顶下,矗立着伟岸的大佛,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云冈是公元五世纪鲜卑文成帝主持修建的,本意是为他爷爷太武帝灭佛真诚忏悔,以期获得佛祖的谅解与祝福。北魏迁都后,鲜卑人又在洛阳修建了龙门石窟。中国三大洞窟中,鲜卑制造占了两个。 我去过龙门,卢舍那大佛非常地静穆慈祥,面容丰满,仪态柔和,而云冈的大佛,线条硬朗许多,大佛的面目多似胡人,高鼻深目,且颇有武人气息,特别是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也就是昙曜五窟,令人印象殊为深刻。这五窟中的大佛乃是按鲜卑五位皇帝的面貌所建,其精确到了连脸上和脚上的痣都分毫没差地做在了大佛上。因此,每一尊佛像便有了完全不同的气质,而每一尊佛像后面也都隐藏了无数故事,让你去想象一千五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生死恩怨。 我最喜欢十六窟里的那尊大佛,原型是鲜卑开国皇帝拓跋硅。他是五尊佛像里面目最清瘦的一个,长方脸,目光如炬,凝视远方,身披袍子胸结领巾,很像是战袍,他的样子很威武,一看就是马上皇帝,说起来,很有些性感!(佛祖不要打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503ee01000564.html2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