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同平城遗址游记 |
[游记]大同平城遗址游记 |
2007-12-05 baidu.com |
大同的前世今生 城市是有阴阳性的。这个观点的产生,多半与当年穷背法语名词的苦难生涯有关,不过,拿它来概括一个城市的气质,倒不失简约。问题是每回跟朋友们提此说法,总要举例的。阴性的好说,江南不少地方都是典型;让我踌躇的是列举阳性的代表,就跟中国的球员一样,看着不少,拿得出手的却不多,总有些牵强。止住这颓势的,全仗入冬后的大同行,呆了两天,忽然心里有了底气――阳性之翘楚,就是他了! 出发前就说大同比北京冷,清晨6点多到,立刻领教。夜色还未化开,朔气很重,风在昏暗朦胧中吹着口哨盘旋,扫得我们缩成一团。后悔没戴帽子,恨不得把耳朵象纸一样折起来放在口袋里。瑟瑟地跳上一辆早班公车,开往市里。到红旗广场下,附近觅得一间旅馆,还是80年代初模样,心生欢喜。更何况里面生着取暖的炉子,煤火烧得旺旺的,一头接着排烟的白铁管子。被这等的热力包围着,早没了抬脚出去的勇气。还想什么呢,住下吧。 在房间里焐了会儿,才重整旗鼓出去,正好8点过,天也大亮了。没几步就是红旗广场,寒冬的早晨没什么人,环视一圈,照例是些不高不低的建设成就,不太光鲜的外立面,点缀着招牌、广告,看着与北方的其它城市无异。已经想撤,不过眼光又落在前面一个跃马弯弓的雕塑上,我的“考据癖”开始发作,忍不住过去端详了一番。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底座上有文字,概要说了大同之源流――原来其建城之始,一直可追溯到他在位时的拓疆置郡。 战国初期的赵国,一度很疲软的。“围魏救赵”,背景就是魏国当时很牛,对赵国动武,后者扛不住,只能到齐国去搬救兵。而且赵国的位置又比较居中,四周除了魏以外,敌手环伺,此所谓“四战之国”,很长时间是穷于应付的。直到赵武灵王即位,提倡胡服骑射,赵的军事实力才有了质的飞跃,终于能够动手修理周围的老对手了,尤其是北破游牧部族林胡、楼烦,广纳山西、河北北部的土地,俨然已大国气魄。大同,就是在这样的军事扩张中,铁马铮铮,进入了历史的视线…… 雕塑伫立在寒风中,显得高大。因为它,本来印象一般的广场鲜活了。虽然就其艺术性我无从评价,但至少这是一种慎终追远的形式,这就够了;比起那些拿铁杆、铁片镀得锃亮,拧成麻花状的、寓意高远之作品,象什么“腾飞”、“奋进”之类的,这座“胡服骑射”要实在得多,如同这个城市一样。 从大同的地图上看,这个城市跟北京、西安一样,留有旧日规划的架子。方方正正一座城,留存的城墙没几段,不过地图上还标着,过过干瘾;东西、南北都是笔直的街道,棋盘状,迷路的概率很小。我们从大西街往东,没多远折进一条短巷。正赶上早市时间,早点摊热气升腾,和着嘈杂的人声,生机勃勃。瞅准一个破落的小门脸儿进去,做压面的。里面满满当当一屋子人,等了会座位,等老板娘收拾桌子,厨房里两、三人忙碌着,几个大碗在灶头上一字排开,不一会儿压面端上来,连汤带面一大口,热力扩散开,抖落一身寒气!痛快。 小面馆出来,就能看到华严寺背面,旧城的一片民居中间,华严寺巍峨高耸,仿佛超然众生之上。然而走过去是要绕一段的,我们也乐得在这街巷里兜兜转转一阵。 这片街区被大路、楼群围着,大多是平房,看着似曾相识。巷道是土路,高高低低的,不少低洼处滴水成冰,有点滑;两边青灰色调的房子,与灰蒙蒙的天空倒也相得益彰;房顶上烟囱很醒目,估计家家都是烧煤取暖,空气中飘着一丝煤烟味,提醒我们煤对这里生活的影响。从几户人家半掩的门口望进去,挨着墙就是码好的煤块;巷子里灰堆亦多,出的煤灰堆在这里,加上垃圾什么的,有些脏乱,但却真实。间或有煤车在坊间穿行,用牲口拉的,机动三轮的,运输工具跨度巨大,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大冷天,这可都是“送温暖”的。 财神庙街到头,就绕到了华严寺正面。华严寺分上、下寺,均坐西朝东,源自辽代崇拜太阳的遗风。两边现在各自售票,闭了相通的小门,各房点灯各房亮了。该寺院的建筑和雕塑都很不一般,梁思成夫妇曾来此考察过,我这个门外汉就不赘述了。让我惊叹的是,上华严的大雄宝殿,下华严的薄伽教藏殿,台基都非常高,正面很阔的开间,大气磅礴。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修个宫殿,也不过尔尔吧。辽代治下的大同,崇佛之风看来极盛,不过这并不奇怪,乱世甫定,余痛尤在,人们需要精神上的慰籍。
|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2924949493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