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游记之应县木塔董秀义20071220 |
[游记]山西游记之应县木塔董秀义20071220 |
2008-05-01 sohu.com |
搜狐博客 > 锈材的博客 > 日志 2007-12-20 | 山西游记之应县木塔 【董秀义20071220】 标签:雁门关 应县木塔 释迦塔 盛夏七月,从太原驱车经朔州奔忻州,途径咽喉要道——雁门关,此地自古就为兵家要隘,行护卫京城之责,乃称中原之门户。李白诗曰:“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雁关道,天涯夫不归”。足见雁门关作为古时战场的边关意义,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出了雁门关将步入雄雄征途,为了挽救国家危难,个人安危只有家人相念。 从秦皇汉武开始,直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雁门关一直都得到了名人关照。参看2000年以来史料记载:“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更有抗战英雄贺龙、关向应指挥八路军在此痛歼日寇。”毛泽东也曾登临雁门关,一睹雄关风采。 自古多少沧桑事,化作烟云过雁门。 雁门关前后左右群山连绵,是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一路风驰电掣,来到太行山脚下,临近雁门关,路过此处必经隧道,可是距洞口2公里处,车辆渐多,车速渐缓,原来一组运机电设备的超级大卡在排队通关。这些卡车是鲜见的美国进口大卡,车头可与电影版的擎天柱的化身媲美,庞大的身躯下面足有100多个轮子,由于横向车身超长,导致本来双向行驶的隧道单侧通行缓慢,由于设备过高,这些卡车都要在洞外调节车身高后,再缓慢行进洞内,车速只有5公里/小时不到,后面的车想超车,一点机会都没有。我们的车只能尾随这些“大车大”们一点点行进,5公里的隧道足足走了近50分钟,雁门关确实让我们领教了它的险要。过了雁门关便是一马平川,绿色满眼。下午5点半许,来到隶属忻州的应县。未进城内,便能遥见本次的目的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当今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位于应县城内,景区周围依然保留着很多旧时的土制房屋,还有一些当代的仿古建筑,看着锃亮的油漆,便知这些的确是仿古,没有形成底蕴。由于古色的存在,使得木塔的周围环境相对和谐。 从景区外,抬头即见,映衬着蓝天白云,高大的木塔巍然耸立。虽为木塔,但规制不次于石塔。 应县木塔为俗称,本称为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塔身为楼阁建筑,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层间设有暗层,故实为九层,单数层亦符合建塔惯有循例。每层塔檐下挂有风铃,徐风吹过,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更为之称奇的是,该木塔整体构架上没有一颗铁钉,全部采用木制构件的彼此咬合。故木塔又以“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范围内的木结构建筑的伟大典范。 目前,木塔现只开放底下的三层供游人参观。进入塔内,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呈现眼前。该佛高至塔身三层,据测算有13米高(当今住宅的塔楼高度是每层约3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据导游介绍,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一层的陡峭的木梯拾阶而上,便来到二层的环廊,从环廊的打开的木门窗可以眺望整个景区和应县的大致轮廓。由于年代久远,当今的木塔已呈倾斜状,从塔外的平地即可明显看出。登临塔内二层之后,更可看到由于力的扭曲,很多木质门窗已经变形,更凸显沧桑本色。原色有些发黑的门柱,零落着历史灰尘的木窗,依稀让人感到历史曾经在这里有过积淀。抬头举望头顶的木橼,能够见到多处墨迹,都是历史上维修的记录。几十种斗栱铆榫直到现在依然牢固的咬合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在此处得到印证。 自古以来,应县木塔更是奇闻连连,据说宋代开国元君赵匡胤曾在此指挥评定五代十国,更有近代军阀阎锡山坐镇木塔指挥千军万马。然而,更多的是,这里蕴藏着很多流传已久的佛闻。 (未完,待续……) 评论 (2) | |
转自:http://donglong.blog.sohu.com/74064235.html3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