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关于[晋游日记]的一些小错误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游记]关于[晋游日记]的一些小错误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2008-05-03 208.34 |
楼主 小大 个性首页 | 邮箱 关于<晋游日记>的一些小错误 近日于书摊上淘得一本《晋游日记》,乃清代乾隆时代晚期山西学政戈源的幕僚李遂所撰,原名《雪爪留痕》,实际上就是一本游历山西全境的日记,作者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在两年时间内几乎走遍了山西每一个州县,所记之事从客观上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当地的一些真实情况,可以作为研究乾隆时代山西历史的资料。既然是史料,那么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一定要保证,可惜的是,本人出于兴趣阅读了该书关于晋北的描述部分,不料很快就发现了作者记载的几处错误,展示与此,以便交流。 第一处,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初二,作者来到大同,记“白登台,在阳高县东南二十里,即汉高帝被围处”。关于今天阳高县白登台是否为汉代白登之围发生地点,本人年少之时已经在《阳高报》上撰文“秀”了一回,本人认为现在阳高县的白登台得名来自台下的白登村,这个白登村原来就在今天大同市城东马铺山一带,本人曾亲自实地考察比较马铺山和白登台,马铺山与采凉山是连成一体的山峰群,而今天的白登台只是孤零零的一个高地,史载当时刘邦亲自带了七万士兵被匈奴单于带的三十万骑兵围困,若是发生在马铺山一带,其地势还足以让刘邦坚守七天,假使真的发生在白登台,姑且不说那个小山头能不能容得下七万汉军,就单纯是简单的地形的因素也早已被匈奴人踏平了,当年本人同班同学看到竟然有敢于公然背叛阳高县人自尊心的行为,差点将本人生吞活剥,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地方主义吧。 第二处,作者也是在同一天的日记中写到这么一句:“昭君墓,在阳和”。看到这里还着实让本人心里一惊,在阳高待了二十年,怎么就没听说有这么一回事?看来作者还是有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的。昭君墓究竟在哪里的问题由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至今不知。 第三处,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二,作者记“十二日,大同起身,行九十里,住王埚屯”我翻阅《阳高县志》,也没有发现有王埚屯这么一个地方,倒是有一个叫王官屯的地方。这个王官屯村正好就在明代大同至阳和的官道上,按照从大同出发行九十里计算,估计作者应该路过的是这个村子,现在从大同出发到王官屯村大概有八十里。 第四处,我不能确信我的判断是否正确,但正是因为作者记载的错误之处的密度实在太大,使我不得不产生怀疑,作者在大同期间记载当地“山阴冰雪,盛夏不消”,我不知这是否为作者亲眼所见,至少我在当地生活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过山上冰雪盛夏不消的情况,或许是因为时隔已二百多年,气候发生了变化,但我自己毕竟做过一些口述调查,最近一百年都没有这种情况。 水平有限,本人的分析未必完全正确,年轻气盛,心无真知灼见,或有贻笑大方之举,望海涵。
|
转自:http://202.207.208.34/rcshdv/dispbbs.asp?boardid=52&id=237&page=23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