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自太原开始,也结束于太原,我们的最后一站是晋祠――此行的点睛之笔。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关于唐叔虞祠的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晋祠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了。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到了山西不到晋祠,就好比去北京没到故宫。这是祠内导游的开篇词。 无非是古树殿宇亭台,在别处看多了,乍看都是一般面目。不同的是,虽然荆钗布裙,晋祠的神韵间却保持着落难贵族的那份高贵气质。水镜台前掩映着隋槐,有宫殿的绮丽、亭台的秀逸,亦有着庙宇的端庄。下午的阳光透过古树茂密的枝叶泄漏下来,斑斑驳驳地洒在屋宇顶上,泛出祥瑞的光泽。 一幅联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一地风光,仿佛都被这联子道尽。 我不是建筑学家,鱼沼飞梁,亦不能令我动容,无非嫣然一笑,感叹这件工程在宋代不容易。而背后正是晋祠的主建筑圣母殿。苍龙盘绕着殿柱,周柏枕藉着殿檐。欧阳修有诗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形如卧龙的周柏和圣母殿内神态各异的侍女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 很仔细地抚摸了周柏的“眼睛”,据说摸它的眼睛是可以明目的。不为自己,为我的视力不好的梦梦。如果奇迹出现,我必愿意相信冥冥中这古柏听到了一个母亲的祈祷,成全了一个母亲的心愿。 难老泉取自《诗经》“永锡难老”锦句,想当年“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都以为这水是要流到地老天荒的,却怎知千年后晋水断流,难老泉只能靠循环水系统来维持景观。沧海桑田,变迁若此! 若拿风景作比,晋祠未必胜得过江南的园林。晋祠决胜的不是风景本身,而是风景背后厚重的历史。山西是一本厚厚的书,而现代旅游的弊端,注定了普通的游人只能是匆匆过客,仿佛草草翻看了书的目录,连章节都不甚清楚,哪里谈不上细细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