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原晋祠印象() |
[游记]太原晋祠印象() |
2008-02-08 sina.com.cn |
大中小 唐叔虞祠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者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放,蔚为又一奇观。 水母楼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上雨下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村庄里的老百姓得救了,他们去感谢柳氏时,发现她已经坐化了,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面对水母娘娘的塑像,真的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 导游告诉我们,由于难老泉是在柳氏坐化的地方流出的,因而皇帝嫌这里的水脏,不吃这里供奉的大米。后来,我们在高速上吃午饭时,感觉太原的大米很好吃,没有南方籼米发涩的感觉。这次晋祠之旅,深深感受到晋祠之美,弥补了去年的遗憾。 备注:本文参观了一些导游词,因为我感到,我的描述无法赶上导游的规范解说。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d121a010003ym.html2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