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有一条知名度很高的街道叫柳巷,有人把它比作“北京的王府井”,也有人把它比作“上海的南京路”,可见它的商业气息与繁华程度的非同一般。还有一个相同点也是一条受管制的步行街。 大凡外地来的客人都要去实地感受一下它的商业氛围,因此某种意义上它也就成了太原的代名词。柳巷无疑是太原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太原人心头最温热的一块玉佩。柳巷虽历经岁月沧桑,风韵犹在,只不过在着装上由以往的素面朝天变得雍容华贵了一些。随着城市一天天地长大和延伸,人们的居所越来越远离了它的视线,但人们仍然习惯地把去柳巷一带转街和购物称之为“进城”,这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 我从小就在紧挨柳巷的一条街上长大,事实上我生长的那条小街也属于广义上的柳巷。直到考上大学以前我一直是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柳巷是我整天出没的地方,也可以说柳巷见证了我成长的整个历程。令我汗颜的是我从来没去在意过“柳巷”这一地名的源起。直到今天,如果望文生义地猜测的话,可能是这条街道的两旁绿柳成荫?也可能解放以前是烟花风月场所?不得而知。 以前每每和外地客人提及柳巷,人们或放声坏笑或暗自窃喜,人们更倾向于“烟花柳巷”这一经典理解。最近在网上看到好几个外地游人在谈到太原的柳巷时都称之为“暧昧的柳巷”,这种习惯性地联想源于人们所接受的已有的文化,因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就将多情妩媚的女子借柳咏喻。《诗经》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李白即兴咏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毛泽东也挥毫作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随手粘来,不胜枚举。只不过是在它的原有之义上尽数发挥。 那么柳巷是因何得名的呢?相传元末明初,明军攻打至太原附近时,西征大将军常遇春化妆成樵夫,潜入太原城内侦察,行至桥头街被元军发现追踪,常急拐入附近一条小街,被一年逾花甲的老妇柳氏相救,方使明军顺利攻克太原城。人们为了纪念柳氏,便在各家门前街畔栽植柳枝,天长日久,这条小街便绿柳成荫,故称柳巷。 过去柳巷一带云集了太原所有的百年老店和风味小吃,如药店乐仁堂、糕点铺双合成和稻香村、钟表店亨得利、卤味酱肉店六味斋、清真饭店认一力和清和园、裁缝铺华泰厚、茶庄乾和祥、元宵店老鼠窟、柳北和开明照相馆,还有综合性商场开化寺和大钟寺,酱园巷的副食品市场……因此居住在柳巷一带的市民倍感自豪,吃喝拉撒娱乐看病等生活消费简直是一应俱全。即使现在柳巷也是商家的必争之地,精明的商家深知得柳巷者得天下,就连外资企业登陆太原也必先抢滩柳巷这一黄金旺地,屈指数来如肯德基、麦当劳、得克士、必胜客、加州牛肉面、永和豆浆……还有服装类那些知名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在柳巷都设有专卖。柳巷就象是一个赌资雄厚的庄家,无论是南来的还是北往的,也不管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全部通吃。如今太原有“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实惠的中等城市”之美名,我认为柳巷的地位和作用功不可没。 如果说白天的柳巷是喧闹而繁躁的,那么夜晚的柳巷则是热情和妩媚的。当别处的店铺正准备打烊关门时,柳巷的夜市如美人出浴才刚刚开始展露她迷人的风情。除了琳琅满目的服饰百货让人目不暇接之外,更有香飘满街的各类风味小吃,让你口咽涎水。吱吱冒烟的羊肉串、哧啦作响的炒灌肠、咝咝吸溜的酸辣米线、香汁四溢的夹肉饼……直叫美女满口生津忘却了娇羞,后生啧啧咋舌斯文不再。如果适逢夏日,夜色朦胧的柳巷街头还是太原最佳的美女观景点,那些穿梭往来或清丽或妖媚的佳人,肤如凝脂,发似飞瀑,流眉顾盼,风姿妙缦 ,稍不小心你就会变得痴痴呆呆,魂魄出壳。据说柳巷的铜锣湾现在新增了颇具规模的海鲜特色烧烤更是后来居上,出尽了风头。 世人皆知,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人封闭的思想观念。但柳巷却以它开放的胸怀和宽容的姿态,吸纳和包容了各种文化和商品,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具有超强的兼容性。无论这座城市如何变迁和拓展,柳巷仍将是引领太原消费的时尚前沿和太原人心中永远不落的精神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