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绵山游记 |
[游记]绵山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此时此地,爬山既不同于高中时期,那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怀着猎奇之心去的;也不同于大学时期,那是在“文革”动乱年代,怀着彷徨和苦闷去的;既不同于在水峪矿下井“实习”时期,那是在“臭老九”接受“再教育”的时候去的,意在超脱;也不同于上山求药,那是带着为母治病的虔诚之心和痛苦的心情去的。 此后,在汾西矿务局工作期间,大概是一九七八年(应为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吧,我以学大庆检查团团员的身份,去轩岗矿务局检查,我们一起去过宁武县的“天池”——高山之巅的湖。一九八三年吧,五月份左右,我与李洪宾(当时,他是生产副局长,我是汾西矿务局局长办公室秘书)等,到晋城矿务局参加全省煤炭系统物资管理会议,取道洛阳而返,途径中条山,崇山峻岭,逶迤曲折,然则,那是在大轿车中,不过,俯视山底,不尽黄河向东流,有如著名国画家的名贵的山水画,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汾西矿务局科研所工作期间,一次到首都出差,我去八达岭游览长城,崇山峻岭,满山红叶,苍翠馥郁,万里长城,更是到达长城即好汉! 登山,真乃是美不胜收! 爬到绵山山顶,我心中对妻子、儿女不禁产生敬意,他们的毅力是何等地顽强啊!有这样一个家庭,是多么地美满幸福呀! 到得山顶——其实还是半山腰,离山顶还高着呢。尽管如此,我们,准确地说,是我,已经大汗淋漓了——妻关心地让我们赶快穿上衣服。这时,我才感到一阵阵凉意,山顶与山底的温差竟是如此之大!此去向东,是一线山间小道,难怪人们用“羊肠”来形容它!的确是细小得很,蜿蜒得很。不过,尽管是羊肠小道,左侧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右侧是无底深渊,但毕竟比爬山的无路之中的路,要平坦得多。经过几个大弯,来到一个奶头山——峭壁上有几个突起的石嘴,布满苔藓,常年滴水不断,奶头山因此而得名。据说,饮此水可生儿育女,奶汁丰满——我们稍事休息,照相,洗了脸——我想,洗了脸,清凉的水可使眼睛更加明亮,治好我的眼病,我平时总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写材料,爬格子,常常累得眼睛发红发困——然后,我们继续前进,又绕了几道弯,中经兔、鹿两桥(要不是必经之道,我们确实不敢往过走,因这两座桥久已失修,走上去真叫人心惊肉跳,掉下去,可就摔成肉饼子啦!),来到一处小小的塔林,那是圆寂了的六七位僧人的墓地。再绕几道弯,就到达目的地——抱腹寺。妻、儿、女已拾级而上,他们说,从下至上,到达抱腹寺院内,要爬一百二十级台阶。我边上台阶边数,果然是一百二十级。爬台阶也真够呛,光爬这台阶,就又累得我浑身淌汗、喘息不止了。到了寺院正中,见有佛像、香炉、大缸(缸中有多年的油渣半缸,大概是人们为祈祷幸福而添进去的吧。)院中有一板,上书秦树村文物管理委员会署名的《绵山简介》,我与妻抄之于日记之中。此时,我将韩光明(高阳煤矿宣传部长)为寺中84岁高龄的道家摄的照片交付于他,在其居住的窑洞中,我上了三炉香,施了两角钱,广植福田,是必有好兆的。我们又拾级而上,到得几间殿中,佛像林立,但已残缺不全。更为可恨的是,当年的红卫兵到处胡写乱画,断垣残壁,已使人目不忍睹了。不过,我们既已到此,也顾不了许多,便也涂写了“到此一游”之类的话,反正大家都胡写乱画了许多,作为我们,抱着虔诚之心而来,留点念,大概也就无可厚非了。我的妻、儿、女,也都在佛像面前施了钱,我们必将万事如意、步步登高!我赞美造物主的丰功伟绩,留给了世人这样一座奇山异峰,形似巨人张开双臂抱腹之势的大岩洞。更赞美古人的丰功伟绩,是他们,以巧夺天工的技艺、非凡的创造力,将建筑材料运到高山之中,兴建了流芳百世的禅林寺院。遗憾的是,年久失修,无人问津,令堂皇的建筑缺肢少臂。从座座大殿西行,中有“子孙洞”,建于殿之后侧,实则是岩石洞穴,中有女菩萨。据说,饮此洞中泉水,可生男与育女。再往西,是有名的“铁索岭”。到得岭下,仰头观望,陡峭的山顶垂下一根钢丝绳,肯定是今人所为。铁索岭者,其前必然是铁索高挂岭之巅而垂垂然而下。据说,从此攀援而上,别有一番洞天。我缘岩缝攀援而上,爬了半天,手脚并用,方到得铁索的底部,摸了摸,试了试,欲爬上去,担心钢丝绳不牢,便不去冒那个险了。在抱腹寺摄影留念,向东行,绕数弯,同行者说可以找到下沟底的路。但有人走了半天,声称“前面无路,往回返吧”。这种人怎么不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呢!前去的人终于下到沟底,很快从沟底的小路出了大山。而我们呢,往回返,走原路,既费时又费事,不过,我的眼镜忘到抱腹寺中——大概是预示着全家要高升交好运吧,当时,我这样想——这时正好返回去找。我又一口气爬了那一百二十级台阶,找到眼镜,然后回返。儿子已随孙梁夫妇下山。妻也前面走了很远。唯独我和女儿还在后面紧追慢赶,女儿穿着不合脚的凉鞋,走路已使她累得够呛,尽管母女俩换了鞋,但女儿仍走不快。因此,父女俩走得很慢。我们边走边看:奇绝的山峰,身边的,南面的,近处的,远处的,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峰更比一峰险;深邃的沟壑,投石而下,久久听不到回音;沟底,是湍急的溪水,在高高的山顶,都能听到其或潺潺、或汩汩的声音;羊肠小道两旁,翠绿的、柏圪塔累累挂满枝头的古柏——信手棌数枝柏叶,可保全家百事遂心,千祥如意——沿途隐约可见座座古寺院的断垣残壁——难怪上山之前,当地的一位乡民说:“唉,唉,没景致了,没景致了!”她指的,大概就是这些失修的禅院吧。走了很长时间,赶上妻,她已等候我们多时。天下起了雨,她正打着伞在山顶傲然屹立。我们相随着,不顾避雨的乡民劝告,冒雨下山了。上山难,下山也不容易。我们三人冒雨下山,更是一番艰苦的劳动。雨下大了,远处响起了沉闷的雷声,女儿害怕了。我们鼓励她:“有爸、妈在,不要怕,坚持下去,愚公可以移山,我们一步一步,终是会下山的。”下到山底,已是下午五时左右了。这时,我回想起来,乡民真不简单,有的扛着两根大松木,下山如履平地;有的扛着一捆柏树竿,用一根又长又粗的柏木杆挑着,下山也很容易;有的用绳拖着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料,一奔一跳一拉扯,很快向山下走去。要不是平日的磨练,他们哪来这么好的本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我也想起了抱腹寺正上方顶峰之巅的三株大松树,它们顽强地顶严寒、冒酷暑,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年头。难怪陶铸同志赞美松树的风格,她果然是刚直不阿、顶天立地的。我们要学松树的风格,什么困难都不怕,誓夺学习、工作双胜利!我也想到,自幼听说,人死后,要“头枕老爷山,脚蹬抱腹岩”,所指抱腹岩即是此山,大概那是祈祷来生来世的幸福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657b801008v93.html4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