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约了几位老友去了一趟绵山,从介休出发坐车一天来回,本来时间就短,加上天公不作美,大雾弥漫,简直是走马观景,雾里看花。下山时因觉未识绵山真面目,买了一本简介,回来一看,原来此行也就是看到绵山真面目的十分之一而已。 绵山不算怎么出名,我原以为在山西这个地上文物大省,它之所以知名度不高恐怕是没有像云岗石佛、悬空奇寺、五台佛境、平遥古城那末大价值的人文景观吧。其实错了。这里前山拥有的佛教寺庙,以唐代的云峰寺为代表,庙建在悬崖上,殿修在山洞里。一百二十级台阶呈四十五度笔直而上,举头仰望叹为观止。唐代高僧志超的肉身塑像-空望活佛即在此。可谓是真山真水真人修成正果。自唐太宗求雨还愿而兴起的悬崖挂祥铃以来,山崖上点点红绸点点铃如星空一般,堪称绵山景观一绝。以大罗宫为代表的道教观,依山而建,层楼叠阁,气势恢宏。西汉汉文帝时已颇具规模,唐宋时期均有修复,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观。大雾蒙蒙,停车眝望,只依稀可见其雄伟之势。至于宫内陈列的唐、宋、元、明以来,历代保留下来的彩塑神佛像据说就有300多尊。当代大家赵扑初、启功、董寿平等上百位名家书法的红木篆刻,等等,只能遗憾地擦肩而过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事主晋公子重耳,十九年艰难,乃至割肉奉主,重耳复国后,介公不愿受封禄,携母上山,重耳火烧绵山,寻找介公而不得,介公与母早已羽化升天。虽是一则传说,而这股忠孝清廉的气质,完全可视为绵山之魂。可惜全天大雾,站在哪个位置也看不见介公领上高9.9米的介公母女塑像。仅仅见到了路边一块介公祠的碑文。至于正果寺之字形的旧栈道以及天桥景区刚建成的300米新栈道,也被云山雾罩得无影无踪了。 说绵山缺少人文景观,是个误区。可绵山的自然景观也堪称十分出色,前山的雄险惊奇,山高崖深。而后山则一泻清水,级级跌落,叮咚作响,恰似一派清幽秀俊的江南青山绿水。虽是仲秋时节,但林木的颜色已经开始在变,想必到了深秋,这里将会是一条彩色之谷,只可惜我们早来了几天。 还想说一点的是绵山是介休人开发的,据说当地一位企业家号称焦炭大王,已经投资了十个亿,开山修路,改善景观。凡是介休人上山凭身份证不用买门票。且先不说国家的山水,能不能个人经营的问题。这个人赚了钱,做点公益事业,起码应该说是有良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