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介休绵山游记(四) |
[游记]介休绵山游记(四) |
2008-07-01 sina.com.cn |
说到绵山的传说,就要说到介休古城。介休古城是个凤凰城。听老一辈说,这个凤凰城有两层,可能在空中看似凤凰了两条长长的翼,故得名。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越来越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受冰川作用,我国的许多湖,在此时期形成。介休地区,形成明显的“U形谷”:即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估计与“鄱阳冰期”同时期。这就是传说中,介休原是“定阳湖”的由来。而今在绵山上还能看到石头上被流水侵蚀,一层一层脱落的景致。绵山曾经是“岸”,介休城曾经是“湖”。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世纪,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自女娲补天,共工不周山,到炎帝、黄帝时期,晋文公时期,直到唐朝时,这里依然是湖。唐朝有个高僧从“西天”取经凯旋——所谓“西天”那个时候叫天竺,现在叫印度——路过“定阳湖”。“定阳湖”中有个大白赖头鼋要驮唐朝高僧师徒度水。没曾想到,这白鼋认识他们。原来在取经以前,这鼋驮过他们,而且请求他们到“西天”后问问如来佛祖,他啥时能成正果。只可惜,他们忘了问,白鼋问他们自己啥时能成正果时,师徒们吱吱唔唔,哑口无言。白鼋生气了,便把那些好不容易取回的经书翻在湖中。师徒忙于打捞湖中的经书,把这些经书拿到石头上晾晒——因为他们不是凡人,不久这些石头上出现“晒经石”三个字,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佛事,在石头旁边盖了庙,叫“晒经庙”;这个“晒经庙”就坐落在介休西北,距城20里外的“要里村”。只可惜,时间久了,无人修缮,这个寺庙也破烂不堪。我说,这个庙值得花钱修一修。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黄河水的多次泛滥,多次改道,定阳湖也泛滥成灾。怎么办?“大开灵石口,空出定阳湖。”这句话,介休本地人都知道。这时,才开始渐渐的有来自各地的人在此居住,刚开始住在绵山上,因为当时绵山是“岸”,渐渐进入介休旧址,修建城池。因此,介休建城以前,早已有“介休”这个名称了。凡是来过介休的人都能看得出,城中呈“U”字型,很显然是湖底;介休旧城由于地形的不规则——中间低四周高——的确很难改造。城中东南有个胡同叫“云楼巷”,由于城周围高的缘故,外乡人可以不用进城门,通过这条巷,就能直达介休最有名的儒学庙——“文庙”。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25b4e01000bfr.html52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