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难老泉老了 |
[游记]难老泉老了 |
2008-05-22 163.com |
紧靠石堰,那个“中流砥柱”式的小石塔,牛导说叫““张郎塔”,高不盈丈,埋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北方滴水贵似油,三晋地区数万良田全靠这晋泉浇灌,这是晋阳百姓的命根子。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地连心不连,天和人不和。为了争水,发生过无数的讼诉和斗殴。北宋初年,又遇上大旱了,南北河两地乡民再次争水发生了械斗。那时,赵匡胤还未完全统一中原,兵荒马乱的,虽有官府,但是号令难行。最后,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几经协商,确定了一个办法,在泉水边上架起一口大锅,烧满了沸油,扔进10枚铜钱,代表10股泉水。召集南北乡村所有的百姓,让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当众赤手捞取铜钱,捞出一枚铜钱就算得到一股泉水。北河花塔村一位姓张的小伙子,甘愿为乡亲献身,他捞了一枚又一枚,最后索性跳进油锅,为北河乡亲捞到了7枚铜钱,当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此,十分之七的晋泉规定向北流,中间的人字堰就作为南北的分水界。千年以来,北河的渠长一直为花塔村张氏世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在石堰边上建了这个石塔,埋葬张郎的遗骨,这就是张郎塔的来历。 故事讲完了,牛导认为,油锅捞铜钱的故事别处也曾听说过,不足为凭。我在江南也听过好几起油锅捞铜钱或者捞铁片之类的故事。不过,我倒说,并非不足为凭,封建社会,特别当官府权威衰微的时候,民间解决纷争,的确常常采用这个办法。别处听到过,不是不足为凭,相反倒使我们看到了它的普遍性。 我们边走边聊,进了难老泉后面的水母楼。正好,一位导游小姐在向她的客人作讲解—— 水母楼也叫梳妆楼、水晶宫,同圣母殿平行一线,悬瓮山下第二景观系列之首。水母就是晋源水神。古人认为,水属阴,所以饰水神为妇女的形象,称为水母。晋水润泽万物,就像母亲培育子女一样。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两层楼阁。楼上楼下都供奉水母,一人而二形,上层为神,下层为人。导游小姐指着下层的水母像请大家看,问水母坐的是什么物件,在游客的议论声中,小姐讲了一个关于水母的传说。 水母娘娘叫柳春英,晋祠以北20里的金胜村人,嫁到古塘村之后,受到婆婆和小姑的虐待。春英任劳任怨,含辛茹苦,里里外外一切苦活重活都干,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婆婆定有苛刻的规矩,挑水不许换肩,必须一气到底,前后不能变换,前桶水饮用,后桶水洗涤。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归来,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老翁,向她讨水饮马,春英欣然允诺。那匹马也怪,只喝前桶不喝后桶,一桶不够再要一桶,春英又挑了一担饮马。至诚之心,白发老翁深为感动,临别对春英说:“我乃白衣大仙,久闻姑娘贤惠,今日见面,果真名不虚传。”顺手把手里的马鞭递了过来,嘱咐说:“这是一条金丝神鞭,回去置于瓮中,只要稍稍一晃,瓮水立马就会涨满,永不枯竭,但千万不可提出瓮外,切记,切记!”春英归来,遵仙翁所嘱,果然灵验。从此她不必大老远地去挑水,全村乡亲也跟着沾光。春英名声大震。婆婆和小姑却大为不满,找了个借口,让春英回一趟娘家。春英临走再三叮嘱,不能动瓮中的鞭子。小姑硬是不听,把鞭子提出来就往外扔。这一提一扔,水瓮中顿时喷出汹涌的泉水,转眼间就把古唐村给淹了。此时,小姑和婆婆才后悔不听春英的话,可是已经晚了。再说,春英在娘家,心一直悬着,生怕出什么乱子。第二天清早,坏消息就传来了,古唐村被大水吞没了。春英急奔回家,水患已成,还在不断喷涌而出。春英奋然朝瓮上坐去。水流终于变缓了,成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柳春英这一坐,就此坐化成仙,再也没有离开这个水瓮。现在水母楼下层所铸铜像,正是春英坐在水瓮上的形象。
|
转自:http://lfy02091997.blog.163.com/blog/static/22269186200711235532082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