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初北京-五台山-大同自助游游记3 第三天一早,我们出发去参观五台山著名的寺庙群。路上我们在一家小饭馆吃早点,其中点了油饼,端上来一看竟然是油煎了的饼,当问店主这是什么时,店主理直气壮的说这就是我们的油饼。后来我们才明白,北京人叫的油饼在当地应叫果子,敢情我们没叫对名,所以我们只好吃了张饼。用完早点,我们直奔寺庙群的最高处菩萨顶。门票5元/人。菩萨顶是黄庙中的首庙,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庙,这里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整、独具特色。其实我国的寺庙大都有一定的格局,看得多了,就觉得大同小异。但总的说五台山的寺庙各具特色,所以得知道来这里看什么。沿着砖石铺就的山路往上走去,远远看到了著名的108级台阶,踏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解脱一种烦恼,当你走完这108节台阶,站到悬有“灵峰胜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边的时候,你已经把烦恼踩在脚下了。这个牌楼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彩绘龙凤,为五台山寺前牌楼之冠。它的建制最高,又称为龙头牌坊。从寺院的山门走进,天王殿和东西配殿加上大雄宝殿构成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如林。在中院有一个御制石坊,上面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个大字,是唯一留有五台山字样的地方,所以千万得在这里留张影。大殿门前有一个雕刻着龙的石阶,是用四种不同石料刻成的,最下边是汉白玉、上边一块是沙石玉、再上边是青石玉,最上边的是金血玉,上面共刻有九条龙,每到下雨的时候,四块玉石都会显现不同的颜色。大殿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真容容真真容真”,是说文殊菩萨在这里显过真容,下联是“灵鹫鹫灵灵鹫灵”是说释迦牟尼修炼在灵鹫峰,横着读就是真灵,这就吸引了许多香客前来许愿,认为这里许愿真灵。这里也是旅行社必来的地,游客自然非常多。一般的寺庙屋顶是青瓦,但在这里因为皇帝下榻在此,所以是黄色琉璃瓦盖顶。在文殊殿的殿顶上有个名气很大的滴水檐,在殿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天气阴晴,总在滴水,故称滴水檐,滴水落地、滴水穿石,所以大殿的台阶上有许多蜂窝状的石坑,许多人把这里的滴水奉为圣水,来此接些回去,保佑平安。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奇观了。文殊殿顶的垂脊上,塑有造型优美的神兽,分别是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蛮吻。这些神兽象征吉祥,消灾灭祸,还能主持正义、剪除邪恶。在通往后院的过厅里,有一个高4米,1米见方的汉白玉石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刻四面,刻的是乾隆57年,乾隆第六次来五台山时写得一首七言律诗。可见清朝当时是很注意民族团结的。后小院还有一个与此相同的石碑,这是乾隆51年,即乾隆第5次来五台山时所书,字体流畅、挥洒自如,虽经千凿雕刻,全不露一丝琢痕,真是书法与雕刻技艺双绝。西禅院是行宫院,乾隆来五台山有四次住在这里。菩萨顶“后院”南房有大铜锅4口,其中3口的尺寸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铸的一口,直径2米,高1.06米,清嘉庆十二年(1807)铸的两口,直径分别为1.70米和1.68米,高分别为1.03米和1米。“菩萨铜锅”因“大”而出名,旧时为五台山十景之。 由于那天旅行团太多了,我们只是按照以上准备的资料参观完以后,马上离开了。刚走几步,就看到广宗寺,这里不要门票,而且旅行社是不参观这里的,很静。它是建于公元1507年,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今为全国重点寺院。因没什么游客,可以安安静静的参观,和刚才的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参观完毕我们又顺着山道向下走,来到了著名的显通寺。门票6元/人。这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院落宽敞、建筑独特的古刹,是名扬四海、蜚声中外、历史悠久的大寺。它占地4.37万平方米,现有房屋400余间,其中殿堂65间,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平十一年(68),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清凉山,即现在的五台山。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菩萨的住处,又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环境清幽,加之五台山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佛修行处)相似,遂计划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取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的全名为“大孚灵鹫寺”,就是如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之一,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后经不断扩建,到明朝改为大显通寺。现在的建筑均为明、清重修和重建。这个寺有三无、两奇、一宝,三无是:有殿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二奇是钟楼在门口,大门斜着开。一宝就是铜殿。当你进入显通寺寺前,首先要穿过一座下层为石券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这就是两奇中的一奇,钟楼设在大门口。五台山的塔院寺和显通寺在唐代原是一个寺院,寺名叫做“大华严寺”。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大华严寺分成二座寺院:塔院寺和显通寺。钟楼就在分寺的时候给隔在门口了,而且大门也是斜的,为之歪门邪道,此为二奇。在钟楼内梁上悬有铜钟一口,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叫幽冥钟,系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铸:钟高8尺,最大外径5尺,厚3寸,重达万斤(实际重9999.5斤) ,解放前,钟声昼夜不停,所以又叫长鸣钟。有威望的和尚圆寂后,人们将他的名字写在纸上贴在钟上,与钟共存,故此钟也叫长命钟。钟楼石洞拱门额上,刻着“震悟大干”四字。它的解释应是:用钟声震悟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不仅使他们从迷梦中觉醒,而且使整个大干世界都震悟觉醒了。从钟楼下来,顺石道西行,就来到了显通寺的第二道门——此寺的山门。山门门额上挂有“大显通寺”镏金匾。门两旁,各立一通石碑,碑高5.5尺,宽2.7尺,左右两边的碑身上各书草体“龙”“虎”二字,两字挥洒自如,真有龙虎的形象。这种布局,传说叫做“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所以用龙虎把门,也起到保护寺院的作用。这就是三无中的一无,所谓有殿无佛。山门左侧有一高层建筑,砖壁上留着层层通气窗口,造型笃实而壮观,这是显通寺过去的粮仓。在解放前,有“显通寺关闭山门三年也饿不着”的说法。1987年起,此粮仓改名叫做“五台山佛教文物陈列室”。1990年又改称“佛国藏珍楼”,楼内展出历代文物。进入寺内,宽敞的殿院里由南向北排列着七座大殿: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配殿设在中轴线上的东西两侧,很有气势。殿宇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宫廷建筑的色彩,可谓是明清时代庙宇建筑的典型。“三无”之二为有碑无字的无字碑,跨进此寺的第二道山门,便可以看到在大文殊殿的前面左右两座八角碑亭。每座碑亭内立有汉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二米余,宽不足一米,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十九日,左边那通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所以管它叫“有字碑”。相映成趣的是在“有字碑”的右边对称处立了一通“无字碑”。当地对“无字碑”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有关康熙皇帝的传说:相传康熙有两个御前侍卫来这里拜佛,当他俩来到无字碑这个地方时,看见两个圆形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好似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俩经过水池时猛一抬头,发现金碧辉煌的菩萨顶端坐在山顶上,恰似一条巨龙昂首高卧在那里。牌楼是龙头,两根幡杆是龙角,那一百零八级石台阶从牌楼延伸下来,是龙吐出来的舌头。同时发现太阳照在两个水池上,菩萨顶木牌楼两侧立即出现两个圆形光环,恰似龙的眼睛。两位大人回京后把在五台山所见到的一切,包括在显通寺所看到的情景向康熙皇帝作了汇报。康熙认为五台山要出真龙天子,大清江山有被他人夺去的危险。为了保住江山,康熙诏书五台山显通寺,命令将两个水池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这样,龙就没有了眼睛,一条没有眼睛的龙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显通寺僧众接到诏书后,没有几天就把两个水池填平了,两通石碑也立起来了,康熙御笔的碑文,没有分镌在两通石碑上,而是刻在左边那通石碑上,就这样,显通寺便有了这通让人困惑的无字碑。“三无”之三就是有殿无梁的无量殿,这是五台山一处独特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从里边看只有三间砖窑,且无梁无柱,所以又称为无梁殿。这座大殿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设计生动,二是建筑技艺高超,三是结构坚固,400多年没有修过一次。最有特点也最辉煌的一座应属这里的“一宝”——铜殿。只见一座大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铜殿。铜殿的构造形式和北京金銮殿相仿,是一座罕见的青铜建筑物。铜殿监制于荆州,万历三十三年(1605)春运回五台山。安置在现今这个地方。这座铜殿是按照万历皇帝的意图建造的,是一座为祝愿他母亲李娘娘万寿无疆的铜殿。在建造过程中,处处取个“万”字,以图吉利。铸造此殿的铜来自全国一万家,共用铜十万斤,因此限制了这座铜殿的规模。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米。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即指铜殿而言。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铜殿,也是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铜殿。相传,铜殿的铜是妙峰祖师从全国一万家化缘化来的。铜殿的建造者也是妙峰祖师。他曾铸过3座铜殿,另两座一在峨眉山,一在宝华山(今江苏省句容县北)。显通寺这座铜殷颇得万历皇帝的赞赏,铜殿雕花镂空,飞晕四起,夔护螭蟠,光辉夺目,堪称绝观。上层四面各有6扇门,下层四面各有8扇门,均铸有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其中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莲下松鹤、老鼠盗葡萄、狮子滚绣球等等。这些雕刻艺术品,铸工精巧,形象生动,是五台山雕铸艺术中的杰作。殿内供高约一米的铜质文殊骑像,周围墙壁上铸满了铜质小佛像,数一数,不多也不少,正好是一万尊,也取一个“万”字。意在祝李娘娘万寿无疆:毫不夸张地说,这座铜殿的铸造艺术是空前的,其价值是无法评估的:那优美的造型,完整的结构,巧妙的布局,伟大的气魄,丰富多彩的图案。殿内的景泰蓝供器,均为康熙皇帝朝山时所赐。铜殿前置有五座铜塔,以五方排列,有两种说法,其一,这五座铜塔是隐合五台之数,因此这五座铜塔分别叫作东台塔、南台塔、西台塔、北台塔、中台塔。其二,这五座铜塔代表五个方位,即五方:东、南、西、北、中央。每座铜塔上分别铸有五个方位的佛,他们是:东方阿闽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评论 (2) |
|